一把米一念善 - 烏丁屯
緬甸的農產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 46%,一場納吉斯風災卻摧毁了許多農田。烏丁屯回憶當年:「大風吹走的不只是田裡的農作物,更是我一輩子的心血,那時萬念俱灰,以為這輩子再也沒有希望了!」
緬甸許多貧農的稻田被淹沒,畢生積蓄付諸流水,稻種又是借貸購買,已經沒有能力再買稻種,眼看生活就要陷入絕境。「村長告訴我們,有國外團體來幫助,沒有人相信那是真的。」
烏丁屯的父母很早就往生,田地被親戚奪走,只能寄養在叔叔家,無法上學、三餐不繼,心裡充滿怨恨,更不相信世界會有好人!但不可思議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一群穿著藍衣白褲的外國人,來到當地寺廟,鼓勵大家要振作,並說全世界的慈濟人都在關心他們。這是烏丁屯第一次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接著,一袋又一袋的稻種和肥料運到村落,讓大家帶回家,烏丁屯開心的無法形容。
圖:慈濟志工發放大米給農民烏丁屯(U Thein Tun,車上右)。
圖:慈濟於丹茵鎮發放稻種,並探訪領取稻種的農民烏丁屯(左)。
圖:稻種(福種計畫)。
稻種發放後,烏丁屯再一次見到慈濟志工郭寶鈺,他說在發放儀式上聽到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積少成多可以幫助人,又聽到另一位農民鳥閔壽「日存一把米」,自己也開始「日存一把米」行動。
郭寶鈺問:「您可不可以示範如何存一把米?」烏丁屯從米甕裡抓起了一把米,放入米撲滿。郭寶鈺往米甕一看,裡面只剩下幾粒白米,轉頭問:「大叔,那您今天晚餐怎麼辦?」「我有辦法!」長年和烏丁屯互動的郭寶鈺知道,他的辦法就是到鄰居家借米。
圖:農民烏丁屯每日煮飯前會抓一把米存在撲滿內行善。
圖:烏丁屯將撲滿放在米桶旁,提醒自己和太太行善不間斷。
「剛才是示範的,您把剛投入的米取出來吃就可以了!」師姊說,不過烏丁屯卻回答,這是要救人的米,是不可以再取出來的!
郭寶鈺當下很後悔。「他那麼窮了,我還讓他投米,把他的晚餐都放進撲滿!」後來回台灣,流著淚向證嚴上人分享這一段,請示上人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上人開示佛教經典中,迦葉尊者解貧婆七世之貧的故事,解開了郭寶鈺的心結。
郭寶鈺回到緬甸,立即到烏丁屯的家,分享更多慈濟故事和證嚴上人的教導。烏丁屯得知上人推廣茹素不殺生,之後再也不使用農藥,並對稻田祈禱和說好話,漸漸的,烏丁屯的農田愈長愈好,逐年豐收。烏丁屯覺得這是上人給的福報!
不久之後,慈濟人邀請烏丁屯參加新進志工研習,從此以後,烏丁屯到一個又一個村莊宣導「日存一把米」。有一次,在仰光岱枝鎮推廣「米撲滿」時,另一位村民烏善丁聽了,當天回去就帶動 30 多位農民響應。
「米撲滿」除了幫助需要借貸穀種的農民,這些愛心米也送給 70 戶貧困人家,剩餘的就是醫院每週發放的營養粥。
烏丁屯日存一把米、帶動善效應的故事,證嚴上人透過大愛台向全球開示:「烏丁屯每天抓起一把米,放進塑膠桶 (米撲滿),這一把米是四口之家,每個人八分飽省下的糧食,一個人少兩分,四個人就少了八分;節省八分,剛好多給一個人吃飽。慈濟推動『八分飽』的助人行動,源頭就是從烏丁屯開始。」
圖:曾接受慈濟稻種幫助的農民烏丁屯師兄(中),繼日存一把米的善行後,2014 年更捐出一畝田的稻米收成。志工協助收割稻穗。
烏丁屯單純的信念,成為全球慈濟人學習的榜樣:「如果上人給我們金錢,我們很快就會花完,上人給予我們法水,一輩子都用之不盡!因為苦過,再窮我也要幫助更加窮困的人,只要跟著上人所說的做,就一定做得到!」
「福種 (農民稱慈濟發放的優良穀種) 是要把這分福傳下去,讓農民彼此鼓勵就會更有力量。」烏丁屯的生活逐漸改善,急切回報的他,不僅從每日一把米,增加到捐出一畝田的稻作,更身體力行投入慈濟志工服務人群的行列。
【註】佛典故事:迦葉尊者度貧婆
佛世時,比丘每天到村落裏托缽,也是為了「化緣」-- 讓眾生與三寶結緣,無論布施多寡,只要有真誠的心,就結了一分緣。
有位飢寒困苦的貧婆有心供僧卻一無所有,迦葉尊者請她施予身上破衣的一角,並恭敬納受。佛陀得知後歡喜讚歎,供養的功德不在布施物的價值,而是供養者真誠的一念心。
取材/ 慈濟道侶叢書 ─ 回家
撰文/ 王慈惟 (2019年11月初版)
- 喜歡6
- 難過0
- 懂了2
- 感動120
- 感恩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