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亞歆是花蓮慈院精神科專科護理師,當問起自己小時候是什麼樣子,媽媽形容「很內向怕生」,不敢跟人家講話。

「小學三、四年級,去雜貨店買零食,一定要拖著弟弟去。小學五、六年級過馬路被摩托車撞到,留下陰影,對外在環境更畏縮,到了高中後期,不得不學習獨立,才變得比較外向。」

國中的班導師對亞歆有很好的影響,「畢竟青春期的孩子不好帶,但導師每兩週就約同學中午一起吃飯,聊一下近況,感覺很溫暖……」學心理的班導師,願意花時間與小屁孩們搏感情,得到亞歆的認同,她想,「心理學,也是不錯的選擇。」

大學的第一志願是輔大心理系,聯考分數出來沒把握能上,看到「慈濟大學護理學系」,轉念一想,除了心理系,護理似乎也可以。「這是個全新的科系,沒有落點可以參考,保險起見,先往前填免得又落空」,後來,游亞歆就成了慈大護理系的第一屆學生。

圖:大學時期活躍參與多個社團活動,訓練了游亞歆 (右2) 做事有效率又樂於思考發想。

當護理實習進到醫院後,發現精神科的照護方式跟其他專科不一樣,除了換藥打針,還要跟病人會談、設計一些治療活動,跟社團運用的方式滿像的。

「如果喜歡的東西跟工作結合,還不錯。」再加上對心理學仍有興趣,游亞歆更篤定應該選擇精神科,大四的綜合選習也選了精神科,在花蓮慈濟醫院精神科病房實習,畢業後也直接進單位工作。

離家久了想回家,離職經過五家機構淬鍊累積經驗,15 年後,游亞歆再回到花蓮慈濟醫院精神科服務。

「精神科護理師工作一陣子後會有挫折感,主要是精神科病人常有一種旋轉門狀態;病人還在沒有病識感之前,會重複住院,讓護理師覺得『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他們又回來住院?』『到底我的工作價值在哪裡?』幸好,學長姊的提醒:不應該期待像內外科治療,治了就會痊癒,要把目標拉低,拉到他們的日常去看。」

亞歆懂了,「病人今天進來,可以自己洗澡了,很棒!」從小地方給一點點肯定開始。

臨床第一年的精神科護理照護,帶給亞歆職涯很好的開始與啟發。

「我記得那時過了吃飯時間,大家都去午休,一位 20 多歲早發性思覺失調病人還不肯吃飯,一直很慌張。我陪了他好一陣子,問他什麼都不講,他看起來也很餓,走來走去無法好好坐下來吃飯。好不容易才告訴我,他聽到哥哥的聲音從保護室傳出來,哥哥被關在裡面……我想,好吧,就開門給他看,裡面沒有人耶,看完他才比較安心吃飯。」

雖然是 20 年前的事,亞歆至今印象深刻:「我覺得,有時要聽聽病人到底要說什麼,不是從他外顯行為或他說他不想吃飯,或許有別的原因。從那時開始,我就比較會關注病人的一些沒有說出來的想法或需求。」

護理專師職涯,只有一次面臨比較危險的狀態。「那是在草屯,我上大夜班,一位急性住院的 50 多歲躁症阿伯,精力旺盛,不想睡覺,一直吵著要寫字,但規定是就寢後不開燈,只能睡覺,一方面也希望病人作息規律,我要求他不要再寫字,便把他的筆帶走,他一下就過來抓著我的衣領,我嚇到了,但病人有控制力道,只是生氣的抓著我……」

亞歆沒有怪病人,而是反省:「那時有點魯莽,不是很尊重他。從此照顧病人更加謹慎,懂得視病人的眼神、反應、行為表現來應對。」

「不知道是不是走精神科的關係,我上了滿多自我了解覺察的課程,我覺得,多了解自己的狀態,對自己或身邊的人就愈好。你能接納自己,能夠看到自己的樣貌,也比較能理解別人為什麼會那樣。」

亞歆承認常常也覺得累,重點是自己喜歡這分工作,感受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與幸福。

取材/ 志為護理 (2021 / 06) 
撰文/ 黃秋惠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