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林喬祥,曾經參與汶川地震、印尼日惹地震慈濟災後醫療團,在太魯閣號事故後,參與執行「0402 安心關懷計畫」。

對於災難發生後,伴隨而來的無助感,林喬祥感同身受,這些經驗來自 921 大地震。

林喬祥回憶,1999 年 7 月完成精神專科醫師訓練,同時也取得博士學位,「想像自己就像無敵鐵金剛般無所不能,好像只要等年底執照考試結束,就能在精神醫療領域大顯身手。」

沒想到 9 月 21 日深夜,南投集集發生芮氏規模 7.3 強震,雖然直覺災區一定需要精神科醫師協助,但「當下真的想不出能做些什麼!」

林喬祥當時對於「精神科醫師」的身分,有點自我認同危機,一度被強烈的無力感籠罩,甚至覺得:「說不定我站在災區靜靜敲木魚,都比說『我是有博士學位的精神科醫師,我來幫你』,要來得有作用。」這樣的感覺,隨著國內災難精神醫療的發展及參加臨床實務,才漸漸減少。

2003 年 5 月 SARS 疫情期間,他主動回到剛退伍離開的國軍松山醫院,加入專責醫療團隊,才更確定精神醫療在緊急災難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作用。

當時國軍松山醫院第九病房,被指定為 SARS 專責病房,臺北市確診及疑似感染案例都被轉送這裡,不少在公務體系服務的醫療人員,也被徵求進駐;當時傳染途徑還不明,病患及醫療團隊都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林喬祥心想:「一定有些需要精神醫療提供的協助」。

「即使我不清楚詳細狀況,但我先前在松山醫院待了 3 年 8 個月,那個病房我熟悉,可以縮短適應時間,而且疫情總會過去,但有些事情如果不去做,我心裡會過不去!」

林喬祥致電當時擔任國軍松山醫院抗 SARS 專責醫院執行長的羅慶徽醫師,確認了專責病房內精神健康工作的需要後,加入了專責病房的團隊。

林喬祥慶幸自己,是在足夠的準備和心理建設情況下,進駐專責病房,也順利協助建立起連結「病房內需求」和「病房外資源」的心理健康照護工作模式。

一星期後,他把任務交接給精神醫療同事,回家居家隔離,準備 6 月到花蓮慈院報到。他知道自己揮別了 921 時的挫折,也更明白在災難發生後,精神醫療可以發揮的作用。

「即便是精神科醫師,面對突發意外,一樣也會受衝擊,但發揮自己的角色功能,我不但可以去做一些事情,也可以藉此安頓自己。」現在的林喬祥更懂得發揮良能,偶爾被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時,他會透過閱讀或是尋求同儕的專業心理協助,釐清問題並處理困境。

當災難搶救結束,長期的心理關懷及復健才正要開始。林喬祥提醒,假如災後超過一個月,壓力及悲傷反應都沒有消失,就應尋求專業協助,因為只有「把自己準備好,才能扮演好助人者的角色,做更多事!」

取材/ 慈濟月刊 (2021 / 06) 
撰文/ 張郁梵
相片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