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開,心就開!」笑稱自己是「簡骨科」的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多年診間經驗讓他體悟到,當頸部狀況處理好,人的心情自然就輕鬆快活;甚至許多因為頸椎引起的心絞痛、胸悶、胸痛,也得到舒緩。

投入骨科數十載,簡瑞騰近年積極研究並投入交感型頸椎病的治療,他強調,即使是脊椎外科醫師、骨科醫師,都很少聽到「交感型頸椎病」與「自律神經失調症」,他一開始也是在眾多書籍中抽絲剝繭。

從書中找到無數寶藏後,就不斷搜尋和思考治療計畫,只不過助他練就一身好功夫的,卻是無數願意信任他的病人。

「第一個成功治癒的個案,是 2009 年到我診間尋求一線生機的蔡小姐。」簡瑞騰永遠忘不了這位愁著一張臉的女子,泣訴十幾年來飽受眩暈、頭痛、噁心與耳鳴之苦,頻率從一年暈兩、三次到七、八次,之後更頻繁在一周內就發作三次!

「每次暈起來就會 360 度天旋地轉,還會手抖、喘、心悸、胸悶,嚴重時甚至會昏過去。」蔡小姐難受的告訴簡瑞騰,從開始求醫,耳鼻喉科診斷是梅尼爾氏症,神經內科診斷是帕金森氏症,甚至連精神科醫師都認為她可能罹患憂鬱症……,每天過著痛不欲生的生活。

簡瑞騰發現,無論是腦部斷層、核磁共振、胸椎、肩膀、腰椎等,所有檢查她幾乎都做過;詳細詢問下得知,蔡小姐幾年前曾發生過一場車禍。「當時她左肩挫傷,唯一沒有檢查到的身體部位就是頸椎,可是她卻說脖子沒有任何不舒服。」

簡瑞騰坦言,自己只能以「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請蔡小姐進行神經理學檢查,意外發現竟是第五、六節頸椎椎間盤突出!「妳的狀況是因為刺激到頸椎神經,而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我們開刀試試看。」

在對方的信任下,簡瑞騰為她進行頸椎五、六節減壓融合術,手術隔天,困擾蔡小姐十多年前的症狀竟然一夕間全都好了!

簡瑞騰開始深入探究,並將頸椎神經異常分為兩種,一是典型的感覺、運動神經壓迫,另一種則是非典型的自律神經刺激。

「壓迫和刺激不一樣,壓迫是一直壓在那裡,24 小時都很痛苦;刺激是三不五時就會發作。典型的感覺運動神經是橫向的,如果五、六節壓到,那麼大拇指會痠麻,而非典型神經刺激是縱向的,從頭、胸、頸、內臟器官都會影響到。」

簡瑞騰粗略估算,2009 年至 2020 年的患者,總計就有 300 位非典型頸椎病患者,他才驚覺原來這類患者很多,在這之前大多求助無門。

「與我有緣的,能來到我的診間,但其他人呢?」於是他四處進行學術演講,分享自身的醫病經驗,2015 年也籌組病友會,並在社群平臺創立「刎頸之交俱樂部」,以「我不是精神異常,只是自律神經失調」為座右銘,入會人數已經超過三千人。

「刎頸之交俱樂部」的命名是怎麼來的?簡瑞騰笑說,手術時我們會在頸部割一刀,而刎頸就是割脖子的意思;交,就是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互相取暖的朋友。不管病友之間、醫病之間,都是同生死共患難,因為他們的問題交給我,我要跟他們同一陣線。

十多年來,簡瑞騰一頭栽入非典型頸椎病領域,即使治療過程不輕鬆,但他從不後悔或退縮,「因為他們讓我有機會了解很多人如何生病、病後過程及他們心裡的痛苦,也因為他們,讓我能以病為師,找到職涯中的一片藍海,從頸椎找病因。」

取材/ 大愛之友月刊 (2021 / 06) 
撰文/ 凃心怡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