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婷
花蓮慈濟醫院
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病人的喉嚨裡插著管無法言語,我問他是不是可以移除呼吸器自己呼吸,他皺眉、搖頭,看起來有點驚恐。主護忙完另一床,探頭來查看,幫忙告訴病人,肺炎進步了,可以自己呼吸,把管子拔掉好不好?病人竟開心的點頭同意!原來這位病人是很謹慎的人,因為不認識我而拒絕配合……」

花蓮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逸婷說,要判斷呼吸衰竭的病人,是否已進步到可以脫離呼吸器,除了測量一些生理參數,直接詢問病人的感受,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病人因為使用呼吸器而不能說話,餓了、口渴、翻身、大小便、疼痛、焦慮、痰卡在氣管,甚至是想抓癢,都需要靠護理師的敏銳雷達,接收解讀病人肢體語言傳遞出的訊號,才能立即為病人找出,身體或心理不安的來源。

陳逸婷也強調,重病者可能因為疾病,或治療藥物的影響,容易發生「譫妄」,有時能清醒配合治療,可能下一刻又神志不清、講話沒有條理,甚至會扯掉維生設備。要減少發生譫妄,沒有特效藥,只有從病人的角度,把進了加護病房後的各種需求都考慮到。


(圖說:陳逸婷醫師帶領內科加護病房團隊進行專案討論。)

「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團隊就發現,病人夜間入睡後,經常被白鐵垃圾筒的蓋子『鏘』一聲關上的聲音,和腳踢式水龍頭『啪』一聲,踩開的聲音驚醒。於是,換了塑膠垃圾筒,連生理監視器的警報音量,也進行盤點規畫,甚至夜間時段部分熄燈,噪音分貝的隨時偵測目視化回饋,都做了調整,希望在有限的硬體資源下,讓重症患者夜裡能好好休息。」

陳逸婷說,有時候新進病人一覺醒來,可能覺得自己躺在異次元空間,手腳被約束,喉嚨發不出聲音,身邊圍繞著藍藍和黃黃的外星人(工作服和隔離衣的顏色),病人可能會驚恐開始掙扎,我們一邊調整止痛和鎮靜藥物劑量,也會一邊慢慢解說,設法讓他了解,這裡是加護病房,為什麼會在這裡。

只是,當病人出現人、時、地認知混亂,或因不安而希望家人在旁陪伴時,醫護同仁會主動找來家人,除了指導遵守加護病房的陪病規則,也引導家屬一起安撫病人。患者看到熟悉的臉孔,聽到熟悉的聲音,講著熟悉的事物,往往就會冷靜下來。

陳逸婷表示,兩年來每天三班評估每一位病人,有沒有發生譫妄,結果發生率真的下降了!

「重症科醫師都知道,重症病人要好起來,一半是看疾病嚴重度和醫師的診療,另一半靠的就是細緻又溫暖的護理專業。這分專業現在不只直接用在病人照護上,還用在單位整體的流程設計和品質提升,更用在推動團隊合作及成長上。想到每天和這一群專業的天使們共事,我就覺得很幸福。」

取材/志為護理 (2021 / 02) 
撰文/陳逸婷 (花蓮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