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朝器官移植發展,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李明哲醫師覺得身為外科醫師,如果會移植器官手術,就會比別人厲害一點,在虛榮心和想要自我挑戰心情下,進入了器官移植領域。「在生命轉化之間,器官移植是需要很多人、很多團隊配合參與的手術,即使成功完成了,榮耀絕對不是個人。」

李明哲說,在器官移植的領域裡,肝臟移植是一個很高的門檻,早期做肝臟移植手術,病人失血好幾千毫升都是常態。「2003 年第一次做肝臟移植,當時的移植團隊,只有我一個人會做移植手術,因為緊張所以先到模擬醫學中心,用大體老師模擬手術演練一遍;還請臺大醫院胡瑞恆教授來主刀,自己當助手。」手術雖然成功,但一個多月後,病人因為併發症腦中風死亡。

有了一次經驗,心裡比較踏實,第二次李明哲自己主刀。「這是一位從北部轉過來的病人,因為病人在北部排隊等不到肝,當時活體肝臟移植還在萌芽階段,做的人不多,北部的醫師建議這位病人到東部排隊,機會比較大。」

李明哲表示,這個病人因為 B 型肝炎引發肝硬化需要換肝,之前因為開過多次刀,曾有腹水、腹膜發炎,器官沾粘得很嚴重,手術進行中碰上了大考驗。

「準備為病人換上新的肝臟時,怎樣都找不到門脈(通往肝臟的血管),因為門脈已經結痂,沾粘的腹部一剝離就流血,根本看不到在哪裡。我心想如果自己放棄了,病人就得死,只能硬著頭皮努力在病人肚子裡翻找。

過了好久突然看到一股很大的血管球,那是側枝循環,因為原本的血管已經結痂了,所以身體的循環系統另外走出一條路,叫做側枝循環,就是俗稱的靜脈曲張,趕緊將肝臟接上血管,血液順利流入肝臟,終於移植成功。」

手術總共進行了 20 幾個鐘頭,但是很成功,病人一直存活到現在,依然很健康。

也有讓李明哲感到遺憾的個案。東部 ( 鄉親 ) 的第一例活肝移植,在 2007 年 7月進行,一對臺東父子,父親罹患酒精性肝硬化,就讀大學的兒子決定捐肝救父,雖然移植手術非常成功,但這位父親總是菸酒檳榔不離口,每次回診時,李明哲也叮嚀著戒菸、戒酒、戒檳榔,病人沒有真正聽進去 ,在肝移植後 10 年,死於口腔癌,雖然不是因為移植而去世,李明哲仍然感到可惜。

花蓮慈濟醫院雖然位在臺灣後山東部,有不少外國人也不遠千里而來,希望做器官移植。

第一個國際個案是一位英國男士,是和平電廠的工程師,因為腎衰竭想做腎臟移植,太太願意捐腎給他。

「英國是器官移植的大國,發展很早,為什麼不回英國移植?」英國工程師解釋,英國的醫療體系屬於公醫制,醫師們就像公務人員,每天只上班 8 小時,所以要等非常久的時間,「我曾經有朋友骨折,等到骨頭都快長好了還沒手術」。他認為臺灣的醫療有效率,醫療水準也夠。

「他們很順利在花蓮慈濟醫院,完成了活體腎臟移植手術,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外國人相信臺灣的醫療,願意在這裡進行器官移植這麼高風險的手術。」


圖:李明哲為花蓮和平電廠的英國工程師成功完成活體腎臟移植,與病人及其太太、兒子合影。

還有一個令李明哲印象深刻的國際個案,一個 20 歲出頭的年輕人,出生沒不久就被領養,從小身體不好,常跑醫院,還在馬來西亞做過治療膽道閉鎖的葛西氏手術。也因為先天異常,基因有缺陷,長大後變成肝衰竭。

令李明哲印象深刻的是,領養家庭對他視如己出的愛。「既然那麼難養,為什麼沒有拋棄他?」這對父母堅定的回答,「已經領養了,不論怎樣都要把他照顧好。」

李明哲覺得這對養父母親非常偉大,他們為了來臺灣求診,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和金錢,才將孩子帶來臺灣,這對父母的親生女兒也願意捐出部分肝臟給他,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愛卻是沒有保留的。


圖:與病人一起切下「重生蛋糕」的李明哲與團隊成員。

李明哲是東臺灣器官移植的先驅者,是器官受贈者的救命恩人,也是器捐者無私大愛的見證人,締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再生緣」。

取材/人醫心傳 (2021 / 03)
撰文/吳宛霖
攝影/顏霖沼、胡雅玲、黃秀花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