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慈濟大學粉專貼出師生投入志工行列,膚慰傷亡者家屬並協助紀錄的幾則訊息,許多學研界朋友紛紛來訊肯定,並問我如何「動員」?

這個世代的青年和戒嚴時代成長的我們不同,「動員」不得。「動員」不適當,有很多申訴管道,將驚動教育主管機關。故不能「動員」,只能「動情」,「動之以情」。

慈濟大學人文處劉議鍾主任及國際處的濟任師兄在各自的群組裡邀約連假留校的學生投入志工行列,付出一己之力,自利利他。我也請各院院長,帶領學生,同體大悲,學以致用。

很快地,各個不同的功能團隊組成了,依照意願,也接受調度,前往不同的現場協助。我和教授們當然會擔心,擔心年輕學生們缺乏經驗,越幫越忙; 擔心心智尚未強健,受到創傷。各院院長和教授同仁們於是親自陪伴,適時引導。

經過精舍大寮時,我問師父們,學生們洗菜、剝豆子剝得還好嗎?師父們笑瞇瞇地回答:「幫了很大的忙喔~~」

在殯儀館現場,我看見大愛台新聞部竹琪經理帶著一群傳播系的學生,指揮他們為各家媒體記者朋友們遞紙送水,告訴他們這就是傳播系學生畢業後的工作型態; 也教導他們如何拿起手機紀錄,必定得尊重家屬的心情和意願,回歸人本的關懷與真實呈現。學生們神情認真嚴肅,稍顯激動地告訴我,他們沒想到傳播系一年級就有機會上前線,好感恩。我希望他們能記得這前人領路的寶貴經驗,未來獨當一面時也能用心傳承。

另有一組學生跟著精舍師父及志工師姑師伯們前往家屬區膚慰,我在一旁觀察,他們很用心地學習,雖然青澀羞怯,但漸漸能把握時間點,在最需要時遞上拭去哀傷的衛生紙,傳上平心靜氣的一口水,以及加油打氣的拍拍背。

我聽著學生清亮純真的聲音,安慰著痛苦悲傷的家屬,慢慢地得到了家屬的信任,主動向同學們開口提出需求。

當然,我會擔心學生的心承受不住這樣排山倒海的情緒,叮嚀他們要適時休息,學生們告訴我:

「竹琪老師都沒休息過耶,我們喊累就太遜了。」「師姑師伯也沒休息呢,我們很可以的。」

是啊,年輕人比我們想像的堅強,師長們如果太擔心學生承受不住,那麼也沒什麼理由抱怨我們的下一代「草莓」。

慈濟志工善的力量是臺灣的光榮,慈濟慈善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曾表示,慈濟志工的五項特色是無償、自費、自假、自禮、自捐,以 2018 年度無償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超過一百二十億。然而慈濟志工平均年齡漸長,如果慈濟大學的年輕學子們不能傳承這份可貴的志工精神,將會是未來社會善經濟的一大損失。

這次失事的列車上有 7 位慈濟主管及志工,均幸運無恙。下午在精舍聽他們向上人描述事發當時的情景,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特點 ─ 「温暖人情,平靜扶持。」

列車出軌後,失去電力,車廂內一片漆黑,但是乘客們都很平靜,互相問候身旁的人們,「你還好嗎?」

漸漸車廂內因為失去空調,空氣品質變差,年輕力壯的乘客會主動想法子破窗,這並不容易,車廂彎曲了,黑暗中看不到擊破點和小槌子,於是有人拿手機照明,張聖原策略長告訴我,在他所乘坐的第七車廂,三位年輕人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把窗子敲出裂縫,空氣才得以進來。接著走出車廂,在黑暗的隧道裡等待救援,大家會互相提醒,手機的電省著用,接力照明,因為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獲救。

丁章權師兄在撞擊的瞬間失去意識,陳珀玲師姐將他喚醒,醒來第一件事想找手機報平安,行李物品掉落滿地,微光的車廂裡,居然許多乘客憑著描述就幫他找到了手機傳遞回來。想像那場景,傳遞的不僅是手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貼心互助。

災難發生,當取教訓,歸責之時,更要散播臺灣的美善和溫暖!


撰文:慈濟大學校長 劉怡均
攝影:李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