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爸媽們
其實許多孩子讓家長頭痛的行為都是希望得到注意、認同和理解,但身為家長會不會因個人的期待和焦慮,讓親子關係產生裂痕?發現問題了,又要怎樣修補呢?
心理諮商專家許皓宜老師是兩個小孩的媽,小兒子小一、大女兒小五,她自承是很爛的媽,她問大家,誰不想小孩成績好、拿模範生獎狀回來?家長都會覺得好光榮!把獎狀貼在牆壁上!當孩子看到爸媽笑逐顏開,怎麼不會感受到大人對他是有期待的?
有一次許老師在做家庭治療時遇到一對夫妻帶兩個小孩來諮商,爸媽說大女兒很讓人頭痛,喜歡打妹妹,然後這個爸爸就酸媽媽沒把小孩帶好,太太也不是省油的燈,夫妻兩個就吵起來了,結果旁邊的姊姊馬上有樣學樣,往妹妹的頭打下去:「你真的很笨,連這個都不會!」
當家庭親子手足間產生問題時,許皓宜教大家要記住四件事:第一個是信任感,有人說,若小孩在哭的時候你就給他奶嘴,會養成他一直哭的習慣,所以也有人說,小孩哭的時候不要抱,那麼會導致什麼結果?「如果我們小時候沒有被父母抱夠的話,就會缺乏信任感,它的影響非常全面,會影響一個人最重要的根本,叫自信心。」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自主感,三歲左右的小孩會有自己的意見了,他說他要洗碗,做媽媽的如果瞪大眼睛怕小孩把碗盤摔碎,阻止他去做,恐怕就會產生挫折,以後碰到事情容易退縮。
第三件事叫現實感,許老師說小孩剛出生時是處於人最原始的狀態,所以會覺得「我是超人」,但結果有一天颱風來了不能出去玩,而爸媽無法把颱風趕走,孩子就會遇到人生中的脆弱和失望!原來爸媽辦不到!所以有孩子索性坐在地上大哭耍賴,這時候怎麼辦?許皓宜說,那就跟孩子講,沒關係,就算颱風來了媽媽也會抱著你、陪你。
最後一件要注意的是「分裂性整合」,就像每個孩子你把他生下來餵他奶時,你們彼此覺得是天使,可是遇到他哭著要奶喝,居然奶沒趕快送到,孩子就會覺得你是惡魔是笨媽媽,所以你要接受一個人有優點也會有缺點。
在教小孩的過程中有一個方法很好,許老師說,在可接受的範圍中給孩子兩或三個選擇,比方她女兒要出門,找三套不同類型的衣服給她選,這就是自主性。過了 20 歲,我們其實有能力拿回自主權,不可以再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所以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個了解他的父母,大人需要一個可以了解我自己的我。
在孩子成長經驗中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不斷形塑他們的個性,因此親子之間的互動與陪伴必須更為細膩,理解自己、理解孩子才有更美好的親子關係。
- 喜歡2
- 難過0
- 懂了14
- 感動59
- 感恩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