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某一天,林金國早上出門工作時,太太問他:「下午一點半在臺中東峰國中有慈濟的演講,你可以來聽嗎?」那時,林金國在烏溪橋下的砂石場載砂石,因為砂石場的機械是持續運作,卡車必須一部接一部去載,不能休息,就回答太太:「不行喔!」

或許是因緣具足,老闆中午突然說:「下午要修理機械,你們『走車的』都要休息。」林金國聽完立刻跟太太聯絡:「今天下午把小孩子一起帶去。」那時老大 10 歲,老二才 8 歲。

那一場講座,林金國聽了感覺很好,開始投入做慈濟,但還是以事業為重,有空才去做志工。

有一次,環保日剛結束,做完工的林金國在回家路上,遠遠看到一個人在掃地,原來是簡棋煌師兄。因為隔天一早,鎮公所要上班,場地必須乾淨歸還,「大家都回去了,只有他獨自整理,我看了實在很感動,不忍心讓他孤單做,之後,除非有事,不然我一定去做環保。」

只是,回收物愈來愈多,直到有了南埔、草屯、新庄、社口四個環保站,大家才真正安頓下來。

林金國回憶,南埔環保站準備成立時,組隊長希望他能幫忙規畫。他連晚上睡覺都在想,要怎麼規畫環保站?廚房要設在哪裏?分類場所要怎麼設?環保站的鐵料全都買新的,一定會花很多錢,有沒有二手的?

「剛好霧峰有一家回收工廠要拆除,有 2、30 支 8、9 米長的鋼骨,我把所有鋼骨都買回來,規畫兩個樓層,二樓部分空間隔出一間佛堂,一樓挑高做分類場,比較不悶熱。

鋼骨架好,突然發現鐵架這麼高,雨水直接流進水溝很可惜,就沿著屋簷裝上集水槽,雨水集中後再引到水塔裏,水塔放得那麼高,沖力大,不用裝加壓馬達,也省電。」

南埔環保站目前有 9 個水塔,外加一個 6 噸容量的地下水窖,全部裝滿可以有 95 噸,環保站能使用四到五個月。「每週一、三、五是環保日,兩個月大約一千四百人次,除了廚房用自來水,其他如上廁所、洗手、洗手套和洗地板、澆花都用回收水,水費在 300 元上下,比一個家庭還省,還獲得經濟部水利署頒發的省水獎喔!」

林金國接著說,環保站很多特色是透過大家合力完成的。「李瑞杉師兄喜歡寫書法,他在回收的木板刷上白色油漆、寫上靜思語,固定在河堤的水泥柱上;還把回收的光碟片串起來,風一來,光碟片就會旋轉;第二代用電風扇的葉片,第三代換成腳踏車輪,把輪框綁起來,再綁上葉片,又大又轉得快。」

有一次,有人建議用彈簧床的彈簧做圍籬,「我想想,可以喔!有人要搬家或換床組時,都會有不要的彈簧床。我們載回來,把外層用切割機器切開,留下四四方方的彈簧,拼起來剛好做成圍籬,既通風又可分內外。」林金國強調,環保站是要永續經營的。

南埔環保站成立後,已經有幾百個海內外團體參訪過。「大家會來看,是因為我們的環保站做到完全化。」林金國做環保將近 30 年,最近幾年還受邀到各社區宣導環保,最大的收穫是:「做慈濟,不管做哪一項,賺的是歡喜心。」

取材/ 慈濟月刊 (2021 / 04) 
撰文/ 魏玉縣(臺中慈濟志工)
攝影/ 魏玉縣、顏霖沼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