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偉出身香港醫師世家,19 歲到台灣,台大醫學系一畢業,就投入東部偏鄉醫療。

1996 年 8 月,花蓮慈濟醫院成立東部第一間安寧療護病房,是台灣第五家設有安寧病房的醫院,證嚴上人命名為「心蓮病房」,王英偉是籌設並耕耘心蓮病房的領頭羊。

圖:王英偉到花蓮慈濟醫院後,積極籌設「心蓮病房」,盡力圓滿病人的願。

正值壯年的阿勝(化名),45 歲罹患鼻咽癌,做完電療療程後轉到了心蓮病房。有個夜晚,阿勝的口鼻突然湧出大量鮮血,血管栓塞術能幫助止血,卻必須等到白天透過放射科施行動脈攝影,找出破裂出血的血管才能進行。

面對病人大出血,王英偉與住院醫師只能按壓出血點止血,整整一夜沒有休息,一直到隔天早晨送他進放射科。栓塞止血後,阿勝也回到心蓮病房,在悉心治療照顧下,病情漸漸好轉,出院後能去菜市場做生意,也定期到王英偉診間追蹤病情,一轉眼,王英偉照顧阿勝也有 4 年多的時間。

「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心蓮病房的病人,可以讓我照顧 4 年多呢?」王英偉說,阿勝的身體狀況不錯,不能因為他是癌症、大出血,就當成無藥可醫的末期病人,還是要盡全力醫治、照顧他。

圖:病人想回家,王英偉帶著團隊排除萬難陪病人回家。

台灣推廣安寧近 30 年,不少人誤以為「安寧病房」是個什麼也不做,像個「等死、被放棄」的地方。王英偉說,恰恰相反,「我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我們絕不會放棄病人,一個都不能放棄。」不僅不放棄,還要更積極、全方位照顧病人的身心靈。

「只是,我們也必須思考:什麼時候該『放手』,讓他可以很自然、很輕鬆的離開。」王英偉感慨,這往往是最困難的抉擇,尤其對家屬而言。

安寧療護,是為人生最後的日子作積極規畫,而不是消極被動。心蓮病房的用藥、傷口換藥比其他病房還多,只是盡量避免侵入性的檢查,讓病人能更舒適、更有尊嚴地面對疾病。

在這樣的照護過程,病人、家屬跟醫護變成了朋友,在病人葬禮過後一段時間,家屬會帶些水果、點心來為大家打氣;有些則是當他們的子孫滿月時,特地送蛋糕來給醫護人員吃。還有不少家屬,日後成為病房志工。

「我們的互動,不把住進來的當成末期病人,而是當成朋友一樣,照顧到最後。」王英偉說,「我們無法延長生命,但我們能讓活著的每一天都充滿生命。」

解決病人的難題,看到病人的笑容,正是這群不怕麻煩、不畏苦的醫護最大的回報。當身體由生向死,精神層面卻極有機會在「向死而生」的神聖的空間裡長出花朵與蜜,這是賦予心蓮團隊能更堅定實踐安寧療護的使命感。

取材 👉人醫心傳 第205期 (2021 / 01)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