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你溫暖,我不怕麻煩 - 范家麒
「急救室有病人! OHCA !」檢傷醫護人員的聲音,在吵雜的診療室格外引人注意,映入眼簾的卻是病床上的小小身軀。稚嫩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衣服染上一片鮮紅,嘴角還有未乾的血跡,胸口隨著胸外按壓上下起伏著。
「他說不舒服,剛剛吐了一口血就沒有意識了。」媽媽眼眶轉著淚水向醫師哀求,「請救救我的孩子!」
到院前心跳停止,急救持續,但小身體的主人仍然沒有一點脈動、一絲呼吸。醫療團隊用盡所有力氣和死亡拉扯,心電圖上最終還是呈現筆直的一條線,家屬決定不再讓孩子受苦,讓孩子好走,宣告到了生命終點。
這是臺北慈濟醫院急診護理師范家麒,第一個小兒急症個案。范家麒回憶,孩子那年 7 歲,因為先天腎臟缺損,一次次往返醫院的複診檢查,幼小纖弱的雙手布滿打針後的瘀傷、孔洞。
「護理師,可以幫他換衣服嗎?」微小哽咽的聲音來自媽媽,左手提著一袋衣服,右手拎著一雙鞋。「媽媽,還是我們一起換,好嗎?」媽媽點點頭。范家麒帶著她到床邊,拿了幾條治療巾並打了盆溫水,準備幫孩子擦拭身體。離開急救室前,孩子的爸媽頻頻道謝:「護理師,謝謝你讓弟弟乾淨的離開,謝謝。」
范家麒認為,護理是一門技術,只要肯做肯學,時間久了自然能上手,但這份工作不單是熟悉臨床、提升技術的精確度、診斷的熟悉、或是一字不漏的說出書中的知識,能在病人身上學習以及與病者溝通,才是真正的護理價值。
「或許幫大體更換衣服是無意義、自尋麻煩的事,因為往生室接手後會再次整理遺容;但如果更換衣服後,家屬可以感到欣慰,那便不麻煩。我的臨床導師告訴我,在幫助病人緩解病痛的同時,不要忘記家屬也有一顆焦急的心需要照顧。多做一點,可以讓家屬在親人離去的當下,擁有更多的力量和溫暖;只是多做一點,在病者的眼中,比我們自己所想的還要能夠帶給人溫暖。」
曾經是護理界逃兵的范家麒,最終回到了臨床,也可以獨當一面。
取材/ 志為護理 (12月號 / 2020)
- 喜歡0
- 難過0
- 懂了1
- 感動84
- 感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