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近日憾事頻生,靜思精舍德(耒曼)師父感嘆,為什麼在最好命的世代,他們卻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家?「我想,應該是年輕人失去了心靈的家,需要愛的陪伴!」

正在慈大宗研所攻讀碩士班的德(耒曼)師父,引用林安梧教授的話:「有一句俗諺『好家在』,有『家』就能『在』,家是修養生息的地方。當這個家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就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啊!無論如何,自己要有一個家 -- 心靈之家,這是身心靈的棲居之所。」

德(耒曼)師父也分享證嚴上人的教育觀。「我們教育學生,不是期待他們成為多偉大的人物,而是能夠認真看待自己的人生,學成以後能對人間有所貢獻。」

上人也特別期許慈濟教育志業,注重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啟發同學的愛心,讓他們知道生命價值所在,能夠提起使命,發揮所學利益人間,用生命走入他人的生命,去照顧和愛護生命。慈濟教育要栽培心中有愛的人才,並且有宗教精神,能夠發心立願,愛心行動才能長久,遇到境界就不會退轉。

上人開示也提到,台灣目前整體環境和幾十年前比較起來好多了,許多年輕人自幼在舒適環境中成長,較缺乏承受磨鍊的耐力與抗壓力,而且因家庭富裕,或許不需要外出工作也能享受度日,以致許多職業出現斷層,都有人力短缺的問題。

上人有感而發:「種種問題歸納根源,還是在人的一念心,人的心不定,無法發心立願,提起使命感做事,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縮,所以說信仰很重要,要像慈濟志工這般,能夠付出無所求,真誠感恩有付出助人的機會,就需要有宗教精神。」

德(耒曼)師父深深體會到,家是心靈的慰藉,家是依靠的避風港,家是修養生息的地方,家是安身立命的地方,家是成長慧命的地方,家是與宇宙會合成為大生命。「就如慈濟的道場,我們叫『家』;慈濟的法親,彼此之間稱為家人;師徒之間不稱信徒,稱弟子。」

德(耒曼)師父還以林安梧教授在「論語與靜思語專題研究」課堂上的資料,來說明上人的「人間大家庭」與儒家「家天下」的異同…… 

「上人講的大愛不是來自儒家,而是從整個佛教的大愛,再落實到家庭,把中國傳統儒家的『家』概念擴大,進一步講就是天下一家。這個概念連接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化解一切執著,解決人間一切紛擾。

人與十方法界有個真實的關係,就是愛,這個關係可以從人的生命來體會,當看到病痛、死亡、災難,就會感同身受,愛就能激發出來,就是『見苦知福,視病如親』,這個方向剛好跟儒家思想互補,儒家是由近及遠,慈濟是由遠而近,大愛再落實具體個別,這具體個別不以自己親人為先,所以不是一般血親,而是法親。」

證嚴上人 26 歲出家,挑起「為佛教,為眾生」的重擔。29歲,在台灣經濟條件極差的時代,邁開慈濟的腳步,許多年過去,慈濟讓大家相信:「人類的善念,有方法可以培養」。

「天下人為慈濟而付出,慈濟為天下人毫無保留,這就是共伴共愛,我們大家互相作伴,我們大家互相共同的愛來付出,這個是很重要。我們的心,慈濟人慈悲濟世,大家唸起了『慈濟』二個字,慈是無緣大慈,悲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是他不一定跟我們有關係,也不一定我們認識他,這個時候我們大家要共伴共生息。」上人殷切叮嚀靜思弟子。

(德(耒曼)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01123
記錄 整理:慈泠

繪圖:凌宛琪(阿板)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