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心」是證嚴上人在開示或談話結束語,最常說的一句話,期許慈濟人要多用心,照顧好自己身口意,不要操心、煩心。喜歡聽故事的靜思精舍德瑝師父,在志工早會上分享兩個樵夫的故事,來說明用心的重要。

一個年輕樵夫到山上砍柴,不久,另一位老樵夫也來了。到了傍晚,年輕樵夫發現,老樵夫比他晚來,砍的柴卻比他多,於是,他暗暗下決定,隔天要更早到山上砍柴。

第二天,年輕樵夫很早就到林子裡,心想:「這次我砍的柴一定比較多。」沒想到,回到柴房時一看,老樵夫砍下的柴,還是比他的多。 第三天,年輕樵夫決定,不但要更早到,還要比他晚下山,可是, 老樵夫砍下的木頭,還是比他多。

第四天第五天也是一樣,到了第六天,滿腹疑問的年輕樵夫終於忍不住的問:「我比你早到、比你晚下山、比你年輕有力氣,為什麼我砍的木頭,總是比你少?」 

老樵夫拍拍他的肩膀說:「年輕人啊,我每天下山回到家後,第一件事就是磨斧頭,可是你回到家,卻因為太累就只顧著休息,斧頭都被你砍鈍了,雖然我比你老、比你晚到、比你早走,但是我的斧頭卻比你利,我只要砍五刀,樹就倒了, 你卻要砍十幾刀。」

德瑝師父認為,年長的樵夫,從年輕到老的過程中學會「善調」,才能善於應用時間,才會輕安自在。

「從這個故事中,我還聯想到上人,論年紀,我比上人年輕,體力也應該不錯,時間同樣是 24 小時,為什麼上人在開示場合,有說不完的話,還說時間不夠用?我為了主持志工早會,費勁心思準備分享內容,總覺得時間很多,多到不知道該說什麼!這是因為上人平時就很用功努力,分秒不浪費,從年輕開始就在累積資糧,所以有『法』隨時度人。」

「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個人。」德瑝師父笑說:每次看到還有兩三個星期,就輪到要主持志早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現在要來準備,不要臨時抱佛腳。但隨時間分分秒秒流逝,日子一天天過去,今天沒有做,沒關係,還有明天,還有時間,雖然都有在收集資料,可以在短時間內把簡報做出來,但這樣的分享卻無法感動人。

德瑝師父話鋒一轉,當弟子遇到瓶頸,開始有退轉心,上人又是如何開導?

「慈小創校校長也是清修士的靜崚師姊,在籌備建校過程遇到瓶頸,開始起退轉心、想離開。上人當時要她常跟隨行腳,有次還告訴她:『再利的鋼刀也需要被磨』,靜崚師姊將這句話一直謹記在心,直到現在已經 80 多歲,道心仍堅定不退。」

德瑝師父表示,「法」字是三點水一個去,意思是去看水就有法,就會知道自然界生萬物的道理,就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

「上人曾形容自己的心,平常靜如湖水,這是個深湖,不管風如何吹,深底下的湖水不受影響,總是默默地看天下,靜靜地思考。當有行政會報海內外,哪裡需要慈濟人的援助,要如何支援,要注意什麼,哪個國家該怎麼做,需要上人給予指導及方向的時候,上人的起心動念都很準確。」

德瑝師父更分享自己喜歡的一句古語:「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水深則流緩」是比喻一個修煉有素、有道德涵養的人,最智慧的處世態度,心常懷慈悲、能忍讓、能吃虧,遇事能沉得住氣,心懷寬闊、包容的空間很大。

「人貴則語遲」,一般貴人說話都是慢悠悠,而且不輕易表態,不輕易下定論,謹言慎行。「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中」字是口字上貼了一個封條,告訴我們不要亂講話,這就是慎言的境界。慎言不是「沉默是金」,也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慎言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上人常言,平常心不亂、要讓它單純,一旦需要用的時候,就要啟動我們的心志。德瑝師父則勉勵:「學佛的人要觀照自己,在身口意各方面是否有進步,這樣在行道的日常生活中,才有機會自我精進與成長慧命。」

(德瑝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01009
記錄 整理:慈泠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