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七菩提分
《三十七助道品》中的「七菩提分」也叫「 七覺支 」,是佛陀教導正法的精華之一。證嚴上人曾開示:「菩提就是覺,也稱為擇法。菩提既已成就,修行者若懂得選擇,就會選擇七種覺悟的方向。」
「七菩提分」的第一個是「擇法覺分」,以智慧揀擇法的真偽;揀擇就是分別,用智慧揀擇要走的路。靜思精舍德澄師父舉例:「慈濟環保菩薩的揀擇,跟社會大眾不一樣,他們認為價格不是重點,愛護大地才是上策!」
塑膠袋是最常用又最難回收,聯合國 2015 年統計,全球每年產生 3 億噸塑膠廢棄物,進入回收體系不到 9%,其中 12% 焚燒掉,其餘掩埋或散落在環境中。環保署 2018 年統計,全台使用超過 150 億個塑膠袋,回收率卻不到一成。
「因為分類過程耗時費工,變賣價格又少,像是 PE 花 (紅白直條紋塑膠袋),每公斤只有 3 元左右,拾荒業者的回收意願極低。」德澄師父強調比起價格,慈濟人更在意的是,塑膠袋有沒有回收再利用,2019 年的統計,全台慈濟環保站回收塑膠袋總量達到 6424 噸。
「慈濟各環保站,每天都會從社區定點及固定合作的店家廠商,收到難以計量的塑膠袋;如果塑膠袋上有髒汙油水,環保志工再用回收雨水清洗、曬乾後,一道道手工分類去除雜質。」
德澄師父也讚歎,志工們從做中產生無盡智慧,做得雖辛苦,但是內心法喜充滿,每一天精進勇猛,甘願做,歡喜受,真正做到了「七菩提分」中的精進覺分。
「日前,前往彰化為年長志工溫馨關懷時,看到七、八十歲白髮蒼蒼的慈濟人法喜自在,將『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都落實在生活中,盡行諸佛無量道法,承受病苦疼痛仍願意堅定與上人行菩薩道,做到了『除覺分』,斷除身心粗重的煩惱,用利他的心情去回饋社會。」
德澄師父終於理解,為什麼環保菩薩越做越歡喜,天天沒煩惱,「每一位志工都認為做好事、做環保是本分事是應該的,做過也不會放在心上,做到三輪體空的境界,也就是『捨覺分』, 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
一趟彰化法親關懷之行,德澄師父對師兄師姊的分享,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 86 歲的羅昌模師兄,25 年前開始吃素,身體好,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老人家雖然話不多,但是在言語中,可以感覺到他天天做環保,做的很歡喜。102 歲的蔡寬師姊,克服身體病痛,把握每一次因緣,堅定志願做環保。79 歲的劉昭師姊,以往過年都會回精舍承擔最忙碌的香積工作,但 3 年前開始氣管敏感,經常咳到無法成眠,治療的成效有限,今年瘦了 8 公斤。」
羅昌模
蔡寬
劉昭
德澄師父感動的說,劉昭師姊因為肺部纖維化,邊講話邊喘,還是鼓勵法親家人,下輩子要繼續跟著上人的腳步走。「若不是和上人的緣很深,道心怎能如此堅定。大家都離上人這麼遠,只因為聽到上人的一番話,就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慈濟世界的慧命,每天不分日夜,隨分隨力的做,自己生病了也要去激勵法親家人們。」
德澄師父進一步說,環保志工在環保道場中,見證到無盡的智慧,而且環保也是最適合現代人的道法之一,可以培養善根和智慧;環保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力行,例如:用一根筷子的水龍頭流量洗手或洗餐具、購物記得帶環保袋、時時做好垃圾分類、自備手帕取代紙巾,最重要的是力行齋戒。
「上人殷殷叮嚀,大哉教育的時刻,要好好接受天地給予人類的教育,從大地環保到心靈環保,就從自己做起!」
【註】「七菩提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分等七種得到覺悟的修行方法。
(德澄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00926
記錄、整理:慈泠
- 喜歡7
- 難過0
- 懂了2
- 感動45
- 感恩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