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有許多社會新鮮人準備進入職場一展身手,從小有人不喜歡上學、不想被爸媽老師管束,現在終於長大了、羽翼豐了、可以單飛了,不正是夢想的起步,好日子的開始嗎?不,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姚詩豪說,現實的職場存在著各種未知的挑戰,令人興奮,卻也讓人感到焦慮,「萬萬沒想到,離開學校才是更多焦慮的開始。」

真的,比起校園,職場競爭要複雜得多也兇猛得多,很多人不都想回到童年,回到那種無憂無慮的日子嗎?

幫人做職業規劃的姚詩豪請大家回想,從 25 歲工作到 65 歲,整整 40 年,你是否都在擔心工作能不能安定?薪水夠不夠用?每到週一就憂鬱症發作,「一年總共要發生五十次,職涯這件事還真傷腦筋。」

如果你是外星人,會不會很奇怪,為何地球人日復一日,早上起床幾乎做同樣的事:趕著搭車往大都市移動,過了八小時又往反方向,拖著蹣跚的腳步回家,「上班族的概念只有兩百多年歷史。人類三百萬年歷史中,大家是不用上班的,有些人是農夫,有些人是工匠,在自己家附近做自己家的事。」

一語驚醒夢中人,是誰?又是什麼事情讓我們變成今天這個自動上緊發條的陀螺?「1800 年左右,突然間地球上的人口直線暴增。」姚詩豪說出了這個關鍵年代,1800 年發生了什麼大事,形塑成大多數人類今天的生活模式?

工業革命!

知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1776 年出過一本經典書「國富論」,發現在工業革命前都是以家庭手作模式,約十個工人為一單位,生產大頭針,1800 年前後,有人懂得運用機器設備進行專業分工後,興建大型工廠、建立生產線,同樣十個人,產能暴增 240 倍,於是家庭手工被取代,大家都搶著去工廠找頭路,但每個人只要有一項專業技能就好,「某種程度,我們也變成一個零件,做單一的事,學校也變成工廠生產線的延伸,大部分時候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訓練,直接派發到社會上。」姚詩豪簡而言之這兩百年的巨變。

  

可是問題來了,時代還在變,統計台灣 43 歲以下世代發現,他們薪資高峰落在三十出頭,甚至 35 歲前,薪資只有四萬台幣以下!「父母那一代的舊規則已徹底被打破,新的規則還沒建立起來,你該如何走出自己路?我們也許沒辦法把焦慮排除,可是有一個方法:把焦慮用在對的地方─從今天開始,成為一個主動型的工作者,每個人都是一間個人公司。」

  

姚詩豪建議,年輕世代都要當自己的CEO,建立起你自己專屬的職涯,只要好好經營,慢慢累積實力,大部分人能在 40 到 45 歲讓曲線反轉直上。

1.對自己負責,要存 180 天生活費。
2.不要急著買房,保留彈性,不應該太快安定下來。儘量住公司附近,以租屋方式,每天如果減少一小時通勤,一整年比人家多一個月的時間用來學習。
3.在 25 到 35 歲這段時間,每兩年設計一個關卡,兩年之後要離開這家公司,除非給我新的職位新的挑戰才繼續考慮待下來。每兩年累積一些成就、認識一些人、培養一些技能,中年之後發展絕對無可限量。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找到未來四十年的人生主導權。」

看更多→人文講堂 為什麼我們對職涯如此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