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8 萬 6 千 400 秒,您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度過?
每度過一秒,一分,一日,您對生命的疑惑,是更少?還是更多呢?

妙觀察於  諸法之相
而施說法  斷疑之智
善觀諸法  自相眾相
無礙而轉  攝觀無量
(上人手札)


昨晚和幾位家人共修【靜思】一書,複習 上人從小時候成為養女,幫忙照顧弟妹,到長大有姊妹淘,相約一同修行的那一段歲月。

赫然發現,有好多現在  上人引領我們做人處事、言談舉止的提醒,幾乎從小時候的這些故事裡,都可以找到最初心念的軌跡。

三歲,成為養女。
即使見到生母,不能靠近,謹守當時禮節。

六歲,入學讀書。
不遲到,不請假,即使發燒也要養父騎車載自己到學校坐挺聽課。這是好學,也是謹守學生本分。

十二歲,臺灣通貨膨脹。
四萬舊臺幣換一元新臺幣,體認金錢的價值,不是絕對。

十四歲,美援臺灣。
心中立願,要做能助人的人。(即使跨國紓困,沒有不可能)。

十七歲,弟弟腦膜炎住院。
家人四處求神問卜無助治病。最後入院治療,遇上溫柔體貼的大醫王張醫師,心中讚歎”能救人的生命"多有價值!(穿旗袍、溫言關懷世間病…這…不就是慈濟人嗎?)

書中的故事,也是  上人從小到大,一路走來的心情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充滿著記憶深刻的觀察、理解與覺悟。生命方向,越走越清晰。

自相他相,妙加觀察,
每得一悟,便釋一疑,
引以為戒,心定道界,
智慧擇法,恆持不偏。

源自生活體驗的妙觀察智,其實您我皆有,但我們與  上人之間,為何卻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從這些成長經歷,我看到  上人…
每得一禮,便守一戒,
每悟一法,便生一定,
每度一難,便增一慧,
每行一善,便養一德。

如上人所說,時間可以成就一切。這一切,就從好好守護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完成"開始。用心完成生命的利用,只要好好利用過,就是我們真實而寶貴的人生。

祝福大家
精彩人生  別浪費
分分秒秒  妙觀察
赤子尋寶  得妙法
改往修來  悟大道

—— 靜思精舍清修士 靜一

------------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上人手札
妙觀察於 諸法之相
而施說法 斷疑之智
善觀諸法 自相眾相
無礙而轉 攝觀無量

●經文
(複習)
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
(今日)
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經文簡釋
1.【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
大願喻大名樹,寶樹多華樹,眾生所遊樂,住法名坐。

2.【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
此明諸天人眾供養。
能持諸一切,善念行名為諸天。

3.【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諸天眾和樂之音,名天伎樂,歌揚讚歎佛之功德,隨順佛心名為供養佛。

4.【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即是藥王菩薩,過去往昔長遠劫無量世前之名。
以慈悲故,常為眾生之所喜見。

5.【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大乘菩薩之眾及小乘聲聞、緣覺眾、辟支佛、等眾。佛為眾亦說妙經。

6. 彼佛普度一切眾生,故為喜見。
及諸三乘說經,但喜見為當機,付囑流通,如今身子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