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很羨慕有些法親,都會有夢到  上人的經驗。有些人更厲害,在還沒認識  上人前,就夢過 上人了,所以在說起這些經驗時,總覺得冥冥之中,似乎特別親近,先天在血緣上,就有某種關連。

因為平常實在很少做夢,所以每次遇到這種話題,只有靜靜聆聽,乾羨慕的份。有時還會愚癡地想,莫非我與  上人的緣很遠很遠?但是在聞法之後,卻隱隱約約,感覺到一種改變。

每天用心感受佛法在我心中激起的浪花,並將思緒寫下,雖然有時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太跳躍了,但是偶爾就會有幾次這樣的巧合,今天的晨語令我想起什麼,隔天,上人就剛好提起了什麼。

心裡,像中樂透一樣歡喜。我在作夢嗎?上人說出了我前一天寫下的心得?後來仔細想想,這不是做夢,也不是神通,而是代表,我找到了法脈的源頭。

謂順禮節儀規,
非拘禮誦之功,
但當存心憶念,
正理純真敬恭。
(上人手札)


因緣,不可思議。
雖然無法天天近聚相守,但我們的心靈意念,確確實實來自同一個法髓脈動,因此總是在人間苦難處,同起悲憫,同發願力,拔苦予樂,不約而同。

在五十多年前,自行落髮的  上人,到台北臨濟寺欲報名受戒,才知沒有出家剃度師父是不能報名的。遺憾之下,轉往慧日講堂,購買《太虛大師全集》,並巧遇印順導師。 上人請求導師,可否收他為徒。鮮少收徒的導師,因為這位年輕的沙彌尼,請購《太虛大師全集》而心有感應,於是一口答應,立即收了這位徒弟。

這心中的感應,是什麼呢?
當導師自大陸而香港,自香港而台灣,奔波過程心中常念的師長,就是太虛大師及清念上人。因此,當導師看見這位年輕的沙彌尼,珍惜地請回他心心念念的法脈源頭,怎能不起好感,伸手引領守護?

因緣,不可思議。
慈濟人來自十方,卻在言行中,流著相同的法髓,印證了我們來自【印】【證】,也溯源了我們來自【佛緣】。

雖然沒有夢中相見的經驗,也沒有白日夢可以牽連,但我們的佛心師志已然同頻,雲端相會。

十五年前的今天,是印順師公圓寂的日子,眾人雖然不捨,卻深信不久就會有一位睿智殷勤的佛法青年再來人間。

昨天,特別邀請曾經照顧師公的德(木雨)師父,在大愛網路電台中連線分享,關於師公的許多故事,以及(木雨)師父曾經歷的 導師與 上人的師徒之間。親切的小故事中,蘊藏深深的法味,那是我們的傳家故事,希望親愛的大家,也能知曉,在想念時,共同回味。

https://www.facebook.com/daairadio.tw/videos/807688612971364

時間,不留情地奔流著。日升月落,皺顏白頭,生老病死,無常苦空。心欲擺脫嗟嘆,唯有提醒自己,好好把握。

掩關遙寄,我思我師,
印證法源,覺而有情,
柔和忍辱,殷勤精進,
仰憑三寶,法髓不息。

—— 靜思精舍清修士 靜一

------------

《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上人手札
謂順禮節儀規,
非拘禮誦之功,
但當存心憶念,
正理純真敬恭。

至尊三寶功德,
不於修梵行人,
作惡留難是即懺悔。

●經文
(複習)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
(今日)
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經文簡釋
1.【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從初發心,至成正覺,經歷爾許阿僧祇劫。

2.【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
修行習學如是難得菩提之心,今以此法付於汝等。

難得:約修,則三祇練行,百劫調心。
約斷(煩惱),則五住究盡,二死(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永亡故。

3. 五住:
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
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
五無明住地。

4. 謂菩薩于三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又于百劫間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業德相,最後才能得成佛道。

5.【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心若不一,豈能成事會理,增善益報。
故勸菩薩,應當一心流布如此難得之法,廣令法種日漸增益。

一心流布,謂誓願專事流通。
廣令增益,謂令眾生得聞此法而增長法益,即聞此法後能發菩提心,入佛知見也。
流布增益者,以此妙法,流傳後世,布散十方,自今而後,自狹而廣等法界而無遺。

6. 衍塵劫而不滯,一切見聞,共登長者之堂,均獲髻中之珠各各開示悟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