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嗓門不大,或者說,天生憨厚的個性也讓他大聲不起來,但因為他指出的問題總是一針見血,師傅們沒話說,也就只能乖乖照做了。

這個人叫曾文昌,認真、細膩、龜毛,是所有認識他的人,一致的評價。是什麼原因,讓曾文昌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從屋主、設計師、營造商,乃至合作過的公部門,都對他的工作態度和品質豎起大拇指?

   工種中的「細漢仔」

早年的鐵工,有點像室內設計這座舞台上,最不起眼的龍套角色,存在感超低,很多時候,他們的出現,都是等到工程的中段或尾聲,被包商「喚來」裝個鐵門或鐵窗。

七○年代前,台灣城鄉間還見得到漂亮的手工鐵花窗,卻在經濟起飛之後,反而逐漸被防盜性更佳、可大量複製的規格化鐵窗與鐵門所取代。在漫長的時間內,一名鐵工即使有一身的功夫,滿腔的抱負,也沒有專屬於他的舞台,可以大展拳腳。

圖:年輕師傅們在曾文昌指導下,完成鯨魚造型候車亭的雛形。

圖:焊接是鐵匠的基本功,也是一個局部迅速加熱和冷卻的過程。好的鐵匠,能夠精確掌握焊接的溫度與時間,讓完成的鐵件僅存極少或根本沒有焊疤。

   乘著工業風起飛

不過,九○年代後,台灣設計界吹起的工業風,改變了這個趨勢。不少傳統鐵工廠紛紛嘗試鐵門、鐵窗、鐵皮屋等「三鐵」之外的鐵件製作;某種程度來說,為此已經默默準備了好久的曾文昌,終於迎來了生命中的東風。

因為陸續承接了幾件別人做不來,或是不敢做的案子,名聲漸漸傳了開來,許多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有賴他落實。

與曾文昌相識超過十年的設計師林殷右說,「我最佩服曾文昌的是,當有些設計不是那麼常見時,他的反應從不會是:『唉,這個不切實際,沒辦法做啦!』而是埋頭思索,要用什麼樣的工法,才能夠一一克服。做為傳統鐵匠,他根本不是在做工,而是把每一次的案件,都當作自己的創作在處理,我們有些設計師,因此私底下都叫他為『鐵神』!」

比較起鐵皮屋和鐵窗,如果計較品質,裝潢、家具的利潤不見得更多,花費的心血倒是不少。許多人因此選擇回頭做鐵皮屋,但曾文昌,卻還是有所堅持。

圖:新竹寶山洪家的客廳,因為這座兩旁夾有書架與樓梯的溜滑梯,顯得妙趣橫生。台灣的室內設計吹起工業風後,鋼鐵類素材的運用,比過去更多元。

圖:繽紛的板橋新埔國小大門,常吸引鄰近居民拍照打卡。從私人的鐵門、鐵窗,到公共空間的鐵件製作,曾文昌為自己與同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鐵工時代。

   迎向大鐵工時代

近年,他更把部落格和臉書上的圖文集結成書,晉身為作家之列,並號召全台各地鐵工,共同成立了一個名為「大鐵工時代」的網站!

迄今,累積有兩千八百多位鐵工參與的網站,已堂堂邁向第二年了。在時代的浪潮與個人的努力下,一群傳統鐵工,正一步一腳印,邁向屬於他們的大時代!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本文出自經典雜誌:【匠心獨具】大鐵工時代 鐵匠曾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