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宗門的佛像,為什麼與其他道場不一樣?代表 21 世紀的「現代佛陀」形象如何創新?「佛陀灑淨圖」又是怎麼創作出來的?靜思精舍德格師父在志工早會帶大家回顧這段歷史。

德格師父說,上人設計的佛像是「灑淨地球,膚慰地球」,要表達宇宙間大覺者佛陀指引眾生的形象。「佛像是精神的代表、智慧的表徵,上人希望慈濟人可以做典範,讓人人知道佛教是破除迷信的智慧宗教。」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1998 年春之卷》記載:「澳門水晶雕刻家陳世英先生,為靜思堂中講經堂的佛像構思設計。陳先生去年八月曾拜訪上人,攜回『佛陀灑淨圖』作為設計參考,今帶來創作模型,請上人給予建議。

上人表示,佛像看起來很莊嚴,不過風格仍偏向傳統模式。希望設計出來的佛像,能讓數百年後的人瞻仰時,感受到此時代的佛教人文特色;若仍是延續唐宋時期的風格,則無法傳達歷史的意義。」

上人認為,現在的世間是個「五濁惡世」,人心充滿汙染,佛陀的思想和教育可以淨化世間。上人對佛像的看法是,「創作佛像固然必須虔誠尊重,但不一定要拘泥於傳統形象。」「我希望能用無聲的說法,讓人一看到莊嚴的佛像,就會有心靈上的感動與體會。」

上人強調,慈濟的理念是「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所以佛像也要如真實人生,配合實際人體比例,不要模仿唐風或漢風,而離開現代的感覺,希望佛像有現代 21 世紀的精神,創作者不要因襲、仿古,期待畫家畫出「給現代人看的佛像」,必須表達出佛陀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德格師父回憶道:「大陸年輕畫家唐暉,1994 年為慈濟設計佛陀壁畫,也在精舍與上人、常住師父們相處一個月,直接從慈濟大愛精神去了解佛教理念,畫了很多草圖,最後完成了一張初稿。

慈濟三十周年慶,這張初稿被放大投影到靜思堂講經堂 30 公尺高的牆面上,在場的慈濟人無不被佛陀灑淨地球的簡單線條感動。」

但是要突破歷代佛像畫法的窠臼,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唐暉創作的「佛陀灑淨圖」,為了融合「古典、現代、東方、佛教」精神,絞盡腦汁,這段期間面對孤單、挫折和瓶頸,一度無法繼續創作下去。

上人當時前往關心並安慰:「一件作品如果很容易創造出來,就不能稱為好作品;真正好的創作,必定經過一次再一次挑戰,所以要有接受挑戰的毅力,要努力一次次突破關卡。他人的看法和建議可以作為參考,但不須太執著,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自我設限太多,以免將自己框住了。」

在上人指導下,唐暉經過努力,終於在 2001 年 5 月 11 日,將上人腦海中的意念,具體呈現出來,再由北朝鮮藝術家,以長、寬 1 公分的小石片,拼成彩色馬賽克的「佛陀灑淨圖」。

平面佛像費時 7 年完成,由文創精品瓷器「法蘭瓷」創作的立體版佛像 -- 宇宙大覺者,同樣經過無數次試製與修正,才讓上人點頭。

上人認為精舍不應該用佛龕,因為會使佛像受框限,而以佛陀站在宇宙虛空中的形象為主體、太陽系星球運轉為背景,讓參訪、禮佛者來到主堂,就可經由解說,體解佛陀所徹悟的是宇宙真理,佛法合於科學、天文學等人間學問。

德格師父表示,「佛陀時代並無具體的佛陀相貌留存下來,歷史上,佛的形象本來就是億萬千種,形貌與特徵,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但都在表達佛陀慈悲與智慧的精神。」

德格師父又補充,佛陀為宇宙大覺者立於宇宙間,後方疊影重重的無數分身佛,代表十方諸佛,佛佛道同,在娑婆世界間遍灑甘露,心疼蒼生多苦難、不忍地球受毀傷……

「宇宙大覺者」的材質為「類水晶」,以接近琉璃晶瑩剔透的材質,顯現通體透明又無色,象徵佛陀的清淨無染。透明質材代表佛心,淨如琉璃,銀灰色澤代表師志,堅毅質樸。

「佛陀清淨如琉璃的法像提醒我們,要像琉璃那樣清淨無雜染,將佛陀的教育用在口中、行中。」

上人慈示:「佛是大宇宙間覺悟者,也是人間心靈的導師,能讓眾生走向光明無煩惱的清淨境界,故以撫慰著地球的比丘塑像代表佛的精神。佛弟子要學佛的精神,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地球、淨化人心的一股力量。當我們看到佛像,憶念佛陀的恩德;啟動我們應該要努力學佛的慈悲與智慧,並將佛陀的教法用於世間。」

上人不將佛像佛神化,而是要以人性化接近人間,讓眾生感到溫馨親近。

「佛,並不是在寺院中供人膜拜的佛像才有靈感,真正靈感的佛是在我們本身,你有慈悲心,你就有福德,你會選擇好事認真去做,你就有慧德。福慧平行雙修,就是兩足尊,也就是現成的佛。」

(德格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00215
記錄、整理:慈泠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