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導眾生「慈悲濟物」,用慈悲心幫助他人,至聖先師孔子也說,「仁讓克己,復禮為仁」。

靜思精舍德澍師父志工早會分享提到,做事情一點都不困難,只要以謙卑、恭敬的態度尊重別人,人與人之間就會和睦。

「但每個人成長背景、家庭、教育都不同,想法自然也不一樣,要『和』其實很困難!」

證嚴上人告訴弟子,每個人只要跟道理會合,就可以相處和睦。「和」的力量,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心,雖然我們正身處五濁惡世,還是可以努力去創造理想的世界。

德澍師父補充,今年上人給的方向:「誠正信實為大地,慈悲喜捨為和風」,慈濟人,人人都是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慈濟世界就是由誠正信實和慈悲喜捨,所建立而成。

 「外在的大地,國土雖是危脆,但是心靈的大地,要堅固平穩;慈濟人以誠正信實,用五十幾年時間,鋪穩了慈濟世界,慈悲喜捨就形成了一種風氣,慈濟人和和氣氣,用慈悲心去付出,所以悲智雙運,慈悲走在前面,智慧陪伴在後面,路才不會走錯!」

《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經文:「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佛陀不同時期所說的法,用的詞都是一樣,但是解釋卻不同,所以眾生聽法時候,理解也不一樣,得到的撫慰也就不一樣。」

德澍師父深深體會到,「對概念的理解,會決定修行的方向。孔子的學習之道,更提供現代人很大省思…」。

第一,「要學習」,如果不學習,很多事情就不懂。

第二,每個人的學習不一樣,所以孔子說要「學大道」,就是學習道理。

第三,學了之後,要「堅志守道」,依照道理行事做人。

第四,學得道理後不能死板,要靈活運用道理。

論語子罕篇:「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德澍師父解釋,「孔子所說的『權』,跟我們現在理解的『權』,意思不一樣。大部分人所認知的權,是勢力、權力,會隨人的喜怒好惡來做事情。孔子善解的『權』,是在道理上,隨時、地、人、物、背景不同,而做正確的詮釋及行為,孔子主張的『通權達變』,是建立在理解這個道理上。」

證嚴上人晨語曾開示:「親近權力,仗權勢,久來怕我們的心會偏差,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修行,我們就老實修行,不用去借重權勢,我們要好好用心,將法清明入心。

菩薩修行有四事學習:第一、身常恭謹,凡事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第二、言常至誠,說話要誠實,要說誠實語;第三、意常柔順,起心動念要和,要柔順要輕柔。第四、善權方便,我們在人間就要應人間事,事情如何做才能圓滿,就需要權巧,凡事應眾生所需要去付出,都叫做權巧方便。」

同樣一個「權」字,意思完全不同。

德澍師父也以《三十七助道品》的擇法覺知,說明選擇的重要性。「用智慧來選擇修行的方向,要能分別我們走的是真的道路,還是偏斜的道路?要認真選擇,找出值得我們修行的法門,還要選擇正確的觀念。」

「一位海外慈青問我,他的爺爺、爸爸都是自殺往生,他的媽媽非常擔心弟弟也會步上後塵,就去求神問卜,這位慈青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德澍師父正在思考怎麼回答時,剛好旁邊有南非華人志工,指向非洲的志工,暗示可以去問她們。

「我請葛蕾蒂絲  (慈蒂師姊) 來分享。慈蒂說,南非祖魯族有很多習俗,在還沒認識慈濟前,也是非常相信巫術和詛咒,甚至曾經歷過有人要傷害她,所以非常痛苦。可是加入慈濟,相信上人的法,信根堅固,不會再受巫術和詛咒的影響,現在心很安定、很快樂。慈蒂也鼓勵這位慈青,接引媽媽來慈濟,『不對的觀念就不會跑到她的心裡,妳的人生也不會受迷信影響』。」

「學習道理很重要,當觀念正確了,人心就會調和,大自然四大也會慢慢調和,天下就會平安。如果對法很清楚,就知道該做什麼事,有正確的信心、正確的精進、正確的念頭、正確的定力,自然就能產生智慧。」

 

(德澍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00206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