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人都會覺得,做社會企業做公益,就像是在做白日夢。衣服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很有記憶的東西,一件物品,我們一直希望,如果每一件衣服,它都有一個故事的時候,慢慢的大家就會懂得,如何去珍惜這件物品。

— Story Wear 創辦人
Kuan 陳冠百

 

— 起源 —

從小就在時裝產業長大的我,父親是品牌創辦人,母親是服裝設計師,直到去英國讀書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到永續時尚的概念。我當下是非常衝擊的,因為我沒有想過,時尚產業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汙染源。單寧是時尚界不敗的元素,但它的染劑跟生產流程,其實帶給環境極大的破壞。

製作一件牛仔褲,需要消耗 8000 公升的水,而且到現在還有 1.7 億的兒童,正為時尚產業在工作,如此消耗資源的衣物,在臺灣每分鐘丟棄 438 件棄。回到臺灣之後,我開始思考,自己能夠為這個產業做些什麼?

於是 Story Wear 將回收卻賣不出去的牛仔褲,升級再造,重新製成單寧時尚商品。

— 物品的生命 —

這款洋裝,是 Story Wear 做出來的第一件商品,第一個款式。上面我們用了褲頭,把它變成平口的地方,再用很多很多的拼接,正面、背面,加起來總共用了九件牛仔褲,重新製成這件吊帶洋裝。

十個月內,賣了將近一件,一件衣服用九件牛仔褲拼接,也就是升級改造了九百件的牛仔褲,重新做成了這件外套,所以我們也很開心,大家願意接受這樣的理念。

除了衣服之外,我們還有利用回收布料、牛仔褲重新再做成包包。像這款拒吃魚翅的包包,就是用了三件不同的牛仔褲,拼接做成一個包包,主要就是要表現拒吃魚翅的概念。為什麼要用三件牛仔褲?因為需要選擇一個刷紋比較明顯的設計,以呈現出拒吃魚翅的意象,還要呈現出海浪、魚鰭,就好像鯊魚在海裡面游泳的感覺。

Story Wear 的產品,並非代工廠生產,因為原料是回收的牛仔褲,製作前需要清洗、分類、排版與拆解,經過整燙以及拼接縫紉之後,堅持手工客製化,是為了避免庫存,再度造成不必要的垃圾,生產線結合在地二度就業婦女,給予在地的裁縫師,生產商品的同時,也提供婦女們一份經濟來源。

位於臺北的婦女新知協會,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那個鯊魚包在製作過程,我可能會考慮到圖案跟配色,當下我們取得的素材,可能顏色不是很適合,我們就還要等待下一批褲子進來時,再整理搭配。

其實牛仔商品的創作,最難應該是拆解布料耗費的時間,還有要挑它的顏色與面積。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說,我拿一塊布你就可以把它裁下來,不是像一般我們做衣服說,整塊布給你就可以隨便裁,就裁剪下來,它其實是前置作業花的,耗費的時間比製作還要花心思。

為了找尋更多手作的夥伴,冠百與桃園的「螞蟻遇上貓」手作坊,一起合作,工坊的媽媽們,家中都有身障寶貝,除了經濟上的幫助之外,更讓媽媽們找到另一種成就感,與認同感,好像感覺自己好像又對這個環境,盡那麼一點點的綿薄之力。

時尚產業的問題,近年不斷的攀升,過度消費是其中的一大主因,我們希望把不忘初衷,愛物惜物的理念傳遞出去,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循環。

●本文摘自【熱青年】Story Wear - 陳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