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曾說:「佛法是法脈宗門的根源,要在世間開啟慈濟宗門,必須先讓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扎根。」

回顧上人在2017年,以綁粽子、粽串來比喻組織結構與志業運作。靜思精舍清修士凌宛琪在志工早會分享上人提到「粽串」的意義。

「法脈的精神就是綱領,分布各社區的志工如同粽葉,把各項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將糯米、餡料綁成一顆顆粽子,各地的宗教處同仁像綁粽子的棉繩,不只將粽子固定好、綁起來,還要牽到綱領裏,才能整串提起來,不至於零零散散。」

筆名阿板的凌宛琪,擅長用繪畫來詮釋證嚴上人的法,在當時聽到上人講「粽串」之後,她就畫了第一版的「粽串」。

「上人也提到委員慈誠以及社區的菩薩們,要像一張張的粽葉,經過擦洗乾淨,再經過滾水滾燙成熟,就如我們在見習、培訓等過程,變得柔軟,就可以來綁粽子。」

凌宛琪分享:「就好像我們在社區承擔,剛開始學習的過程,會有磨合,在經歷很多事情之後,學習讓我們的心更柔軟、可以包容更多事情,真正做到上人期許的把社會各項資源、會員包進來。」

「當時我沒有畫粽串,就是畫綁粽子。之後同年我承擔海外授證營隊的課務,黃思賢師兄說這次分享他要講粽串,請我幫忙畫一張圖,我心想,之前畫的不行嗎?我就開始構思要畫粽串,可是我沒包過粽子怎麼畫呢?我看到的粽子都是媽媽們、師兄師姊們包好的,所以我就上網找圖片來看。」

之後阿板畫的第二版的「粽串」就誕生了。

  

不過今年阿板在四合一營隊的時候,遇到一位主管跟她說:「阿板,你那個圖,粽子沒有粽頭。」粽頭到底是什麼啊?哪裡畫錯了呢?阿板滿腦子問號,於是她又上網找圖,再跟這位主管討論粽頭是什麼。

「精舍師父看我們大家綁不出來,就重新編了一條粽串,告訴大家粽頭是長什麼樣子。」

於是,阿板就畫出了第2.1版的「粽串」。

隔天端午節,上人說,要用藺草綁粽子,不要用繩子。

所以阿板畫了第3.0版的最終版「粽串」。

  

經過這個過程,讓阿板很感動、體會也很深。

「我原本畫的圖,粽子的頭,因為沒有編在一起,會散掉。後來改畫成用編的方式,很像編辮子。綁好每一顆粽子,很整齊,可以整串提起,不會散掉。經過這個過程,我看到的不是我畫錯的挫折,而是感覺到我自己更提升,更了解上人想要傳達粽串的意義是什麼。」

「在畫的過程,我有一個很大的省思,我在理解上人告訴我們的事跟物的形象,到底有沒有明確的理解?上人有個粽串的形象,為什麼我沒有畫到那麼精準?隨著時代改變,現在人綁粽子,不像以前這麼費事,還要編辮子,做成一串,而是直接把線對折、打一個結,讓繩子順下來就好了。

所以就會反省,要更用心,去理解上人想要傳遞的思想。

後來聽到粽子要用藺草來綁的時候,常住師父就跟我分享說,粽子用藺草來綁,煮出來就會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就是藺草煮進去粽子的味道,我聽到的時候很感動,我覺得他好像在說,不是只把東西綁好、包好而已,而是那個味道是什麼,就是要有法味,我覺得上人好像是想說,除了把粽子綁好之外,我們在面對很多的人事物,在所有的串聯當中,不是只有做事,而是那個法,那個味道,要進到整串粽子裡面,是要入法、傳法的。」

經歷畫「粽串」的過程,阿板從粽串的精神,回頭看事情、回想自己的生活,再看自己的人生,或是看慈濟,體會到,每一件事,都是有因緣的。

20190818 靜思精舍清修士 凌宛琪 志工早會分享
撰文:崔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