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8 月 1 日慈濟大學舉行新舊任校長交接典禮,由靜思精舍德凡師父和德倩師父監交,慈濟大學新任校長劉怡均,從王本榮校長手中接過印信,成為慈濟大學第十任校長。

在這歷史的一刻,靜思精舍有 38 位法師,見證這個愛的傳承和感恩的時刻。擔任監交人的德倩法師說:「慈濟大學為什麼可以拿到全台第一、全球影響力排名第 67?我上星期參加王校長的卸任感恩會,看到一個感人的數字。

13 年來,王校長往返台北花蓮兩地的車次,超過一千次。慈濟大學每一屆的畢業典禮,都是由王校長籌辦,可是他從沒有參加過自己兒女的畢業典禮,他默默付出的身影,讓慈濟大學有今天的殊榮 。

不只慈大的影響力排名表現優異,慈濟醫院裡面,也可以常常看到慈大畢業生的承擔,對病人視病如親,而且有精湛的醫術,幫病人解除病痛,在各行各業,在職場的服務,都有很好的口碑,這就是慈大教育的成果。」

前校長王本榮從 2006 年 4 月承擔使命至今,連任四屆校長,治校 13 年。王校長說:「慈濟有三個學校都有女性的校長,只有慈大前面四個校長都是白髮的校長,今天終於出現一位紅顏的校長。劉校長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在教改前線經歷很多行政的歷練,當主任、當教務長、當院長到副校長。展現非常卓越的行政能力與國際視野。」

王校長默默的付出縮小自己,將一切歸功於大家:「慈大校長的領導跟管理都建立在所有同仁的群體力。大家有共同的使命、共同的願景,在各自的崗位中不斷的努力。十三年來,我們通過所有的評鑑,克服無數的困難,堅持人文的精神,獲得海內外各種肯定。」

王校長也打趣的說:「慈大校長辦公室是舉頭三尺有上人,校長的辦公室右前方,有上人微笑的法像,不是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而是一種理解、包容的微笑。所以校長們遇到什麼境界的時候,上人就告訴你『要微笑,不要ㄎㄧ笑(台語發瘋的意思)。』我想劉校長在有困難的時候,就抬頭看一看上人,一定給你信心十足,勇氣百倍!」台下想起一片笑聲與掌聲。

新任校長劉怡均從慈濟醫學院籌備期,就被創校校長李明亮延攬加入團隊:「記得 1993 年初,我從高雄坐了五個多小時的火車到花蓮,李明亮教授親自面試,在一陣寒暄之後,他只問我一個問題:『你會教生物學嗎?』我說,當然沒有問題!李教授說:『好,那下個禮拜開始上班。』那是怡均人生當中第一次的工作面試,也會是最後一次。」劉校長這番終身慈大人的發願,讓在座貴賓感動不已。

  

1998 年,劉校長獲得慈大第一位公費在職進修,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進修博士,回國後在人類遺傳研究所任教,劉校長回憶當年方菊雄前校長在簽她的出國申請書擔保人時,還特別講一句:「你要回來喔!」果然劉校長回來了!

劉校長感恩王本榮校長以及歷任校長的努力,才能有今日慈大卓越的辦學成果,未來會帶領慈大全體師生一起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打造人本、全球永續的慈濟大學。

代表花蓮縣長與會的張逸華副秘書長,致詞時也是妙語如珠:「王校長是以上人的開示為『本』;以慈濟的精神、慈悲喜捨為『本』,所以慈濟大學過去 13 年才可以奠定如此的基業。

王校長在學術上各方面的成就,乃至他在校長任內,身先士卒參與賑災,實際參與慈善公益事業,以身作則,最後榮耀歸於他人,歸於慈濟,我們是不是以王校長為『榮』!」此刻台下響起一片掌聲。

張逸華副秘書長繼續說道:「即將接任的劉校長果然名不虛傳,她的名字叫做怡均。果然『怡』者,怡然自得,因為任何人此時此刻接任慈濟大學校長,都會覺得壓力很大,但是我看她滿臉笑容,怡然自得;『均』就是,劉校長一定會本著上人的開示,治校五育『均』衡發展!」

花蓮地方中心記者楊艾庭也在志工早會分享她認識的劉校長:「在專訪劉怡均校長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她是一個兼具美麗、知識、專業和知性的女強人。怎麼說呢?因為她在學校帶研究團隊、之前是教務長兼行政職,後來擔任副校長,後來又到現在的校長。那她自己也有家庭,她就是行政、研究、教學、家庭生活,一切都打理的非常非常好的女強人。」

令楊艾庭很敬佩的是,劉怡均校長雖然處在忙碌的生活節奏裡,但每件事情都有條不紊,沉穩淡定。在專訪中,楊艾庭看到這位治學嚴謹生活也嚴謹的一面:「校長每天晚上 9、10 點就寢,早上 4 點起床,運動、薰法香,她的生活調理的非常好。看到劉校長這麼有精神力的面對每一天,也讓我體會到其實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讓我內省到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更全力以赴的地方;讓自己做什麼就像什麼,然後讓自己更有精神力的去面對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事物。」

德倩法師期勉全體師生:「證嚴上人常提起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念、莫忘那一群人,『莫忘』有著深深的教育意涵,『莫忘』方向才能不偏,為社會培育人才,方向是永恆的那一念。

上人不單單只是為辦教育而辦教育、 上人對學校有著深深的期盼,給學校的校訓是慈、悲、喜、捨,慈濟的四大志業就是從這四無量心發展出來的。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如果不能付諸行動,知識就不是力量。半世紀以來,上人帶領著我們實踐知識、實踐真理,將法華經舖在地上,引領我們行經,讓知識成為一股助人的力量,撒播善的種子!」

德凡法師也分享慈濟的教育體系,就是要在「生活教育」上做出典範。

「上人說,『德者,得也』,有德者就能得人心。德,是做出來的,不修就不得。有道德修養的人,會讓人看了就很歡喜親近和敬重;這就是內心有德,所以就得人心。

得人心,才能度化人間,不得人心就無法度眾。上人譬喻說,有禮有德者,如大松樹或大菩提樹,雖無繁花燦爛,但長年青翠,能廣庇眾生;無禮無德者如一時美麗的花朵,很快就凋謝衰敗了。慈濟之所以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正是希望教育學生成為文質彬彬的正人君子,進而與眾生結好緣。」

20190802
記錄:吳碧華
撰文:崔菊芬、慈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