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最大的力量,可以牽引眾生的心。有力量的,我們就教他如何再去愛別人。讓他知道說,雖然生活上有困難,但是我也有一分力量,可以去救人。我們要尊重他,要一步一步,教他富的方法,這就是濟貧教富的意義。」

  慈青創史 

1974 年,第一批慈濟青年出現在花蓮師範學校「明道社」,師生一同開始探訪貧戶,並清掃居家環境,形成日後居家關懷的常態模式。

「那個時候不叫慈青,那個時候叫『炬光青年』。意思就是一群年輕人當中,能發光發亮,把內心那顆愛的種子啟發出來。所有的委員媽媽們都是用菩薩的智慧、媽媽的心,陪伴這一群孩子,讓他們懂事懂理,就這樣開始,慈青一步一步的成熟。」

  七月吉祥 

1974 年 9 月 10 日,時值農曆七月,證嚴法師於聯誼會中首次明確開示,佛教視七月為吉祥月。在此之前,緣於社會上每到七月大肆鋪張,殺生祭拜,政府早於 1952 年就提倡節約拜拜。功德會成立後,為了破除迷信,推行正法,1968 年即呼籲大眾「恤生重於渡死」;1971 年,提出七月孝親、敬僧、戒殺;1974 年揭示「七月吉祥月」, 上人將吉祥月、孝親月、佛歡喜月的由來一一說明清楚,成為日後每年此時都加強宣導的重點。

「其實普度是佛教裡的典故,一個是目犍連的孝,另外一項是阿難尊者的善,這都是佛陀的教育。這幾年來,我們慈濟人都很積極,大街小巷提倡不要迷信,不要再燒金紙污染空氣。只要我們真心為人間付出,這樣種的就是好因,結的都是好緣,這樣的正氣絕對是光明的,人人的心能夠互相調和,四大就可以調和。」

  康樂小築 

1975 年 8 月 3 日,強烈颱風妮娜登陸花蓮,帶來嚴重災害。為援助受災貧戶重建家園,上人親自撰文,登載於慈濟月刊,呼籲十方大眾捐助災民,援建房舍。

妮娜災後第一期建築位於靜思精舍大殿後方,一排六連棟的水泥磚造房,12 月 29 日動工,農曆春節前完工,成為受災戶的庇護所。而妮娜二期小築後來定名為「慈濟康樂小築」,四十年來經多次整修,如今仍持續照顧花蓮地區貧病孤老。其中年紀最大的住戶,陳才,原本獨居在兩坪大鐵皮屋,以撿石頭維生,節儉度日,卻慨然捐出 100 萬元援助 921 震災;後來他住進榮民之家,慈濟人也沒忘了他,不時探視關懷。

「他一生省吃儉用,知道師父要蓋醫院,要蓋學校,陸陸續續捐了兩百多萬。他在醫院做志工,每天都去,颳風下雨都去。這位很有智慧、很有愛心的陳爺爺,是人人最敬愛的。花蓮慈濟人年年都會到長者之家(康樂小築),不只幫他們清掃,還要油漆,除舊佈新。為老人家理髮,陳才爺爺就說,要為我理光,去見師父才有禮貌。」

  愛的接力 

家住台東都蘭村的黃桂子,右下顎長了腫瘤,一日日腫脹潰爛,卻無錢醫治。1975 年底,證嚴上人和台東慈濟人獲報前往訪視,見到她嘴合不攏、吞食困難,一手抱著新生兒,另一手不斷擦拭腫瘤湧出的血水,境況堪憐。慈濟給予經濟補助之外,多方奔走,協助她前往高雄海軍總醫院治療,由高雄慈濟人接力照顧,即使她後來搬到台中豐原,仍一路陪伴關懷。

  

「那時真的是群醫束手無策,孩子都很小,所以需要我們幫助。現在孩子都長大,都很有成就,這也是在變啊!不過,那分愛是永遠沒變,所以人生最有價值的就是愛,愛永遠不會變,永遠是最美的。」

 

● 觀看更多 ↓↓↓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 慈濟的故事(十六) - 濟貧教富有愛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