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難中造福 翻轉自身與他人的業力
今年是慈濟 53 週年,也是靜思精舍開山 50 週年。證嚴上人曾說過,要了解靜思法脈,不可不知三件事情:
第一、要緬念克難草創,
第二、要堅持自力更生,
第三、要做慈濟志業永遠的後盾。
德勘法師在志工早會回憶起 50 年前的靜思精舍:簡簡單單的一個大殿,前面是稻田, 上人帶著幾位修行人住在裡面,早晚課誦,做利濟眾生的事情。
「這一個小小的地方,也是功德會辦公地點;晚上做寮房,白天精進,不管是自度或是度人,一路上就這樣開展開來。雖然小、雖然生活物質艱苦,但是 上人說,每一天所做的事,都是紮實有意義,所以非常歡喜快樂。」
經過了 50 年,靜思精舍後面的青山依舊,建築物也有一些改變,不變的卻是「為佛教,為眾生」的心志。
為什麼要出家? 上人曾經說,「是因為仰慕佛陀為了苦難眾生,捨棄皇宮的生活去修行。」 上人皈依印順導師,導師給 上人「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成為 上人一生永遠的路。
在 1960 年代的台灣社會,對佛教的看法,就是拜拜、誦經或是祈福。上人 1963 年出家受戒,1966 年成立慈濟功德會,這 3 年時間, 上人不斷思索,要怎樣才能把「為佛教,為眾生」精神,落實在人間,對世間苦難有幫助,讓世人能夠看到佛教。也因為這個理念, 上人從慈善工作開始,一直到醫療、教育、人文,ˊ逐步開展四大志業。
上人曾說:「我不是為建院而建院,而是『為佛教,為眾生』才建院,我的宗旨有三項:第一、要大乘佛法,延續如來慧,使社會大眾了解佛教的正信精神;第二、提高台灣東部地區的醫療水準;第三、培育具有宗教精神和愛心的醫護人員,讓大家了解,佛教是能夠利濟世間的。」
上人創造慈濟世界,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直到現在走到全球 9 8 個國家,依然在堅持「竹筒歲月」精神,去募每個人的愛心善念,見了苦才能知道自己的福,知了福還要惜福、再造福,有福才有因緣去轉化自己和他人。
東非有一位單親媽媽,三餐要靠救濟,當她知道慈濟人為非洲募心募愛,把身上唯一的銅板捐出來。上人講,「他們因為業力、因緣,生在苦難的國家,但只要有這分心,造了這分福,有因緣遇到貴人,就有辦法翻轉人生。」
德勘師父期勉大家,成為幫助苦難人翻轉生命、翻轉累生業力的貴人,相信每個慈濟人都願意去做。 上人也講,「天底下沒有一個人是窮到,都沒辦法付出一點點,就看自己有沒有心。有心,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銅板,都可以去轉變世界,也可以轉變自己的命運。」
「募心募愛」其實就是要度人轉惡為善、轉雜念為善念、轉貪欲為布施的心,唯有在苦難中多造福,才能夠翻轉自己,也才能去翻轉別人的業力。
20190509
德勘師父開示
聽打:吳碧華
整理:明菊
- 喜歡8
- 難過1
- 懂了27
- 感動182
- 感恩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