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種從緣起 不隔緣、不絕緣、不斷緣
證嚴上人提醒「莫忘那一年」、「莫忘初衷」。
德勷法師問大家,有沒有忘記自己的初發心?我的心是不是還在?「福田用心耕,青山無所爭」,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我們要把心靜下來,用冷靜跟清淨的心來思考生命的來源、人生的方向跟宇宙的真理。
人文志業王端正執行長曾說, 上人誕生的那一天,就是慈濟法脈宗門的開始;德勷法師也補充,上人乘著過去生的願力跟念力,一誕生在人間,方向就非常明確。
53 年前,上人創立慈濟,開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一路艱辛,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今年也是靜思精舍開山 50 年,「我們出家修行人,守護在精舍,永遠做慈濟人的後盾,不改那分心跟方向。」
證嚴上人最近要我們「憶」,回憶、喚醒腦細胞,因為我們的腦細胞,常在不知不覺中睡著。 上人去年開設的「壽量寶藏」,就是要我們憶起自己的初衷,讓心重新再出發。
上人在講《法華經譬喻品》,佛陀為舍利弗授記後說,「我昔曾於二萬億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德勷法師說,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也曾發大心學佛,但當境界來時,就回大向小,所以不是佛陀沒有教。我們也是一樣,上人每天在說法,只是我們會忘記了。
德勷法師又說:「阿難是佛陀的侍者,阿難看到那麼多人授記,心想我應該也有份啊!可是當佛陀為阿難授記以後,新發意的菩薩八千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大菩薩的授記,沒有像阿難這麼殊勝,為什麼佛陀會為他授記呢?」
佛陀曰:「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意思是,阿難面對佛前,親自聽聞佛給他授記,以及得知他未來國土的莊嚴,阿難想到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所教的種種法,同時也回憶起過去,自己所發的本願。
「憶」是多麼的重要啊。德勷法師說,「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以及長隨佛陀的阿難,都會忘記,所以要莫忘初心啊!我們對過去生的發心,不太可能記起來,最起碼要記起這輩子發了什麼心!」
《法華經譬喻品》:「雖復教詔,而不信受。」佛陀一直在教導,但是我們沒有去相信他,沒有接受他的經義和道理。
證嚴上人在晨語開示時,也要我們回想自己這一生。
「我們對人、對事,有多少時間心是平靜的?」
「想要利益人的心態,時間有多長?」
「為人付出而歡喜、快樂的事情,到底做了多少?」
「不相信人,對人起厭煩心態的時間又有多久?」
上人說,如果肯自我檢討,就知道這輩子真正的,菩提種子到底有多少顆?有多少是雜草?沒有用的種子又有多少?這一生我們自己要造因,也要聚緣。
德勷法師強調,「尤其在慈濟世界裡,跟人結一分善緣,就是結了一個福,而且『緣』是要互相成就」。
上人曾說過,「過去生我就跟他們結了好緣,他們還沒愛我之前,我就先愛他們了。」
德勷法師也提及,「慈濟週年慶結束,很多法師住在精舍,我就在主堂後面,碰到一位師父,『師父請用餐喔!』『很有福報才能在這裡。我要享受這一刻,因為回到大都會,就再也沒有這分寧靜的心了。』
那時候,我覺得好感恩,有這樣的因緣,可以住在靜思精舍裡,可以追隨 上人,在這條菩薩道上。精舍也是大家的家,在這個大家庭裡面很有福報,所以我們不要跟佛、跟 上人,隔緣、絕緣、斷緣。我們過去生應該有發願,今天才會在慈濟世界,這輩子不要把這分緣,隔絕、斷掉。」
「佛種從緣起。」我們有多少種子,可以帶到下輩子?證嚴上人殷殷叮嚀,自己要好好珍惜這分福緣、善緣,跟一切眾生結一分好緣。
(德勷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190508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
- 喜歡5
- 難過0
- 懂了22
- 感動208
- 感恩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