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叮嚀大家「莫忘那一年」,要回頭看看當時年代,是用什麼力量完成這麼多事。德懷師父分享:「最近,青海有一張珍藏 23 年的發放通知單,我知道了這件事,很驚訝也很感動,因為 23 年前,我也去了。」

藏民看不懂中文,當時委請蒙藏委員會翻譯,很多受災鄉親看到 上人的慰問信都流淚了。「這就是歷史,所以我要來回顧那一年。」

1995 年,冰天雪地的青海,遭遇五次前所未有大風雪,氣溫突然降到攝氏零下 30 度,甚至到零下 47 度。玉樹州有 10 萬多人缺糧, 6 萬多戶牧民家庭被大雪暴所困, 2 萬多人嚴重凍傷還有雪盲,牧民賴以為生的 63 萬頭牲畜沒有草可吃,連最耐飢寒的犛牛也凍死。最可悲的是,犛牛、羊隻沒有東西吃,開始吃同伴的屍體,勘災時看到一堆堆白骨,心中很不捨。

當年由王端正副總帶隊,我們一行五、六人在3月底出發勘災。當時,我的高山症很嚴重,吃不下、睡不著、頭又痛,非常痛苦很想下山,體會到菩薩道難行。但是勘災回來以後,心裡又很牽掛他們,在確定了救災方向, 上人要我再去,所以有願有力啊!

1996 年 4 月 27 日出發,需要轉三趟飛機。先從台灣到香港,再到廣州與濟雨師兄會合,然後到西寧,繼續走 840 公里山路。抵達時已經是晚上10 點,因為車子陷在雪泥濘裡,還有被拖拉機擋住,路上情況非常多;當時先遣勘災的黃華德與其他幾位師兄,早已在傍晚六點多,陪著玉樹州長在進玉樹州的路口上,苦等五個鐘頭,當時沒有手機,可以想像當時他們心裡的焦急。

當時天色很暗,進行簡單隆重的歡迎儀式,再行駛半個鐘頭,才抵達招待所,那時是晚上 10 點 45 分,簡單用餐後,趕快準備隔天的工作,一一包好發放金,做到清晨 3 點 40 分, 5 點鐘出發。

圖說:西寧的海拔高度 2200 公尺,團隊抵達 3300 公尺時合影。

攀爬 1500 公尺以上高山,血壓雖不會明顯變化,但待在山上時間愈久,血壓逐漸飆升,也要監測血壓。

圖說:賑災團攀登到巴顏喀拉山的山口,海拔 5082 公尺。

因為高山症發作,發放點又沒有桌椅,大家只能蹲或跪地上,來核對發放通知單,雖然人不舒服,還是要把工作做到好,因為很多資料不夠完整,需要一再核對。

藏胞過的是游牧生活,很珍惜慈濟人的到來,甚至有人在一個星期前,已經帶著帳棚到發放點紮營等待。

當時,我們援助二縣四鄉,兩個月的糧食及生活補助品,四天發放,一天發一個鄉。每人可以領 50 斤青稞,少畜戶發 500 元,絕畜戶發 1000元,這個補助金對也們來說是救命用的,所以 上人經常說,慈善要做到人家刻骨銘心,我想,因為刻骨銘心所以他們會感動。當時幫助了 8 千多戶,2萬5451位災民。

發放的時候,藏胞穿上家裡最好的衣服來現場,純樸的臉上充滿笑容,也用慶典時的舞蹈來迎接慈濟人。發放儀式如常,我恭讀 上人慰問信,有人再用藏文念一次。

我們的發放,一步一步做到位。他們領取物資或生活補助金時,是恭敬地彎腰行禮,有些藏胞更誦經回向表達內心感激,來回應慈濟人的真誠與尊重。

這一趟青海行,我的感受很深,以前都說「謝謝」,回來以後才改口說「感恩!」還有,當地紫外線強,那時覺得頭皮好痛,以為是路面顛簸,頭去撞到車頂,結果是曬傷了,脫掉一層頭皮,雖不曾有過這樣經驗,我的感覺卻是脫胎換骨。

 (德懷師父分享)

20190410

看更多:青海行 23年的誠與情 (下篇)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