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動土 

1968 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邁入第三年,證嚴法師養母王沈月桂女士,購置了一甲半的土地,捐贈給常住師父耕種維生。

有了屬於自己的地,證嚴上人於是向銀行貸款,開始建道場。「佛陀教導我們要正信,不要迷信,哪一天我們準備妥當了,就開始動作。蓋房子的師傅把我們要蓋的範圍用幾塊板子圍起來,這就叫動土了。那時候要蓋,土地稍微拿去貸款一下,自己再自力更生。就這樣,拼拼湊湊,大殿就蓋起來了。」

1969 年 5 月 10 日靜思精舍落成,正式遷入,農曆 3 月 24,這一天也因此成為慈濟的周年慶。「我們住得很安心,在裡面拜佛,在裡面辦公,睡在裡面,一樣在大殿裡面,很溫馨。一間大殿、一個廚房,很好用,就是這樣認真做慈濟,認真修行拜佛。」

  精舍增建 

颱風來襲,花蓮地區往往首當其衝,精舍啟用的那年夏天,大殿屋頂就被強風吹毀了,因此證嚴上人決定用水泥砌屋瓦,並親自與工人一同施工,調整屋脊的斜度。此後三十年,因會務及人數擴充,陸續進行增建工程,簡樸莊嚴的大殿始終保持最初樣貌,見證慈濟走過的克難歲月。

「我們精舍可說是世界唯一,屋頂是用水泥一塊一塊做起來的,所以不論颱風多大,都不用擔心瓦會被吹掉。後來人愈來愈多,蓋這邊蓋那邊,都是蓋一排一排的,什麼都沒有規劃,修行人總是要隨遇而安,有得住就好了。」

  擴建主堂 

2005 年龍王颱風直撲東台灣,帶來驚人雨勢,精舍多處漏水,證嚴上人見弟子徹夜堵水接水,心中不捨,決定構築長久且堅固的道場。2012 年主堂改建完成,最初四十多坪的空間,如今蓋了三層樓的精舍主建築,過程中不論經費或人力,都落實了慈濟人的一念心:自己的家自己蓋。

「這時候下定決心,就是因為我們出家眾從做蠟燭開始,建立自力更生的道風。慈誠聽到精舍要蓋,就一直回來跟我說,這是我們自己的家,您一定要讓弟子自己來蓋。但是師父的條件就是,做營建比較專業的人,我們請他們回來,要按照工資計算,和外面一樣。但是你們回來,是給師父多一分的安心,等於自己的弟子回來蓋自己的家,都有參與感。」

  濟助臺東 

1968 年除了積極落實慈善複查制度外,貧戶的照顧,也首度從花蓮延伸到臺東,總計全年濟助的戶數增加了四倍,達到 74 戶。

「那時臺東老人很多,貧窮的人也不少。我親自到臺東一座墳場,看他 50 歲不到,卻非常蒼老,眼睛失明了,只靠人家留下的祭品過活,一身的病,這位吳發𧼼是我們在臺東的個案,最早的第一個。」

  

  步步踏實起弘誓願 

「常常跟大家說,我不只是為救濟而做慈善,最重要的是要淨化人心。」

當年,靜思精舍初建完成,證嚴上人在辦理寺廟登記時,就已經在用途一欄寫下了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尤其是慈悲喜捨,這四項就是我們要做的四大志業。我常常說,一輩子有兩件事情,一件是做應該要做的事、永不後悔的事情;另外一件是,做了不對的事情,會後悔一生。好在我做了應該做的事,而且是做了永不後悔的事情,就是這四大志業。」
 

● 觀看更多 ↓↓↓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 慈濟的故事(十二) - 步步踏實起弘誓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