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米成籮 

1966 年春天, 證嚴法師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師徒仍過著自給自足的窮困生活,六位弟子每天多縫一雙嬰兒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存下五毛買菜錢,開始了濟貧救苦的慈善志業。

圖:德仰師父在衣坊間縫製嬰兒鞋。

「慈善濟貧的工作需要錢,我們雖然沒錢,還是要想辦法,第一個辦法就是做嬰兒鞋。我們在市區的布店,撿人家不要的碎布來做,一雙鞋四元,一個人一天多做一雙,一天多二十四元,一個月就存下七百多元,一年就有八、九千元;三十位信徒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做為急難救助金。光這樣還不夠,我希望有五百人以上的團體,散播在各角落,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

圖:精舍常住師父早期 21 種手工,包括糊水泥袋、嬰兒鞋、養樂多蠟燭罐。

「五毛錢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脛而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功能,很快就發揮了。功德會成立第一個月,馬上幫助到一位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不要輕視它是一點水,不要輕視它是一粒米,一粒粒米集中起來,也是有一堆米;一滴滴雨水累積起來,也會成為河水。所以一路走過來,讓我看到了人生疾苦,讓我感受到愛的力量。」證嚴上人感恩人人的一分愛,匯聚行善的力量。

  慈善開端 

慈濟四大志業以「慈善」為起點,第一個長期濟助對象是孤寡貧病的林曾老太太。

  

「八十多歲的老人,蝸居在三個榻榻米大的破屋,養子早逝、收養的孫女離家不知所蹤,我們每月濟助白米一斗、現金三百,又請人燒飯洗衣、照應生活起居,一直照顧到老太太往生,為她辦妥後事才結案。這位老人家真的很可憐,瘦到皮包骨,她病了,我們請醫師往診,醫師看到我們一次次繳錢拿藥,最後也說,『不用付錢了,時間到了,我來看她,拿藥給她吃。』另外也請一位鄰居,每天為她送三餐、清掃環境,每月支付三百元,最後她也投入進來,多抽一點時間照顧老太太,這都是見苦知福,啟發了愛心。」

慈濟的第一個補助案,實現了證嚴上人慈善濟貧的心懷,為了讓救濟工作持續下去, 上人殷殷叮嚀弟子,行善的習慣要細水長流,綿綿不斷! 

  

圖:早期個案多由證嚴法師親自領軍訪查,委員們跟在旁邊,不僅學到訪視技巧,也感受到師父慈悲為懷,進而照見自己的人生觀。

  複查制度 

慈濟的第二個慈善個案,是罹患青光眼的婦人盧丹桂,也是「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時,第一個醫療援助個案。她有四名子女,生活貧困,又因眼疾無法工作、理家,慈濟為她負擔就醫費用,卻沒想到術後未能及時關懷,盧丹桂與先生吵架後自縊身亡,此事讓證嚴上人心疼不捨,也催生了慈濟「個案複查」制度。

「三十出頭的女人,有先生、孩子,但先生的收入有限,沒有錢幫她治病。那時,我們送她到羅東開刀,花了不少錢,做完手術,眼睛只能看到影子,我的心都冷下來了。盧丹桂確實可憐,有一天為了讓孩子飽餐一頓,將先生買回的兩顆高麗菜全煮給孩子們吃,事後被先生責罵,她一時悲傷難抑竟然輕生,我很心疼,所以開始檢討個案救濟方式,每三個月,委員需要到案家,進行一次居家關懷,不能輕易停掉救濟。」

慈濟的範圍從花蓮開始,從一個個案到兩個、三、五個,一直開展出去,證嚴上人感恩當年的四十位家庭主婦,跟著一路走過來,現在慈濟慈善的腳步邁向國際化,以「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原則,走入苦難人群拔苦予樂。

   

圖:證嚴法師帶領委員全省複查訪貧,師姊檢核照顧戶身分。

● 觀看更多 ↓↓↓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 慈濟的故事(十) - 竹筒歲月克難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