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的故事 ─ 把握因緣慈悲濟世
修女的促成
證嚴法師住在小木屋時期,三位到山上天主堂帶彌撒的修女,經常路過,對佛教法師感到好奇,積極相約見面。
「我在小木屋時,每天黃昏有三位原住民少女下山跟我聊天。有一天,修女問她們為什麼常常到小木屋?『我去幫師父提水,他是一位出家人。』『他這樣修行很可憐,是不是妳來介紹,我們跟他聊。』『但你是修女,他是佛教...』『是啊,因為他太可憐了,我們可以邀他加入修女團體。』『我跟師父談一談,再跟你約時間。』」
少女們如實跟證嚴上人說出修女的請求, 上人同意找適當時間見面。然而,颱風吹壞了小木屋, 上人遷至普明寺繼續修行,與修女遲遲未能見上一面。
「這麼久了,修女又再問,什麼時候可以跟師父見面?」這次修女如願地跟證嚴上人相見。
圖:三修女。(1966 年 2 月,三位修女來訪,促使證嚴法師發願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精神,建立菩薩網,聞聲救苦)
「我談佛教,她們談天主教,相談甚歡,很投機也很投緣,彼此討論教義後,三位修女突然問,『佛陀那麼慈悲,你們有沒有對社會做什麼事啊?』那時,我實在無語以對,可是又護法心切:『假如看到無名氏做好事,都是佛教徒。』『佛教的好人這麼多,假如你們不要用隱名氏,大家的力量合起來,不是可以做很多事嗎?』這幾句話,啟發了我的信心和毅力,可以,我相信可以做得到。」
五毛做救濟
與三位修女的談話不只啟發了證嚴上人,也成了慈濟功德會成立的助緣。只是, 上人僅有六位弟子,人單力薄,如何踏出濟貧救世的第一步?
「我需要更多人幫忙,苦難人才有機會得救,所以我到後山鋸竹子回來,再一段一段鋸開,送給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買菜的時候,省下五毛錢。」
「菜少拿一點,我要省五毛錢。」「五毛錢要做什麼?」「救人啊!」「笑話,五毛錢怎麼能救人?」「我師父說的,積少成多就可以救人。」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三十位家庭主婦提菜籃到市場,將「竹筒精神」宣導開來,有了這一段「竹筒歲月」,慈濟才能一步步走到今日。
小錢累積成了可以助人的救濟金,當時也有人問證嚴上人:「為什麼一定要我每天存五毛錢,為什麼不能一個月捐十五元?一天存五毛,一個月就是十五元,一樣啦!」 上人說:「不一樣!如果一個月捐十五元,代表一個月三十天中只發了一天好心;一個好心,一念好念,就是一分福,我希望人人天天發善念、天天積福慧。」
日存五毛錢的三十位家庭主婦,成了慈濟委員開始勸募,只是很多人不識字,要如何記錄會員及個案資料?辛苦的背後,又是什麼信念支持他們?
圖:第一批跟隨證嚴法師的善女人,左起陳阿玉、李時、洪碧雲(靜宏)、陳雪梅、陳貞如。(五十年前臺灣貧窮而苦悶,知識力、經濟力不足的婦女以每天行小善,將女性慈悲溫柔的力量擴及社會)
「靜宏,是我收的第一個在家弟子,她不認識字,卻有五、六百個會員。我問她怎麼記帳?又如何記得會員住哪裡?原來,她叫他們自己寫資料,出門後再回頭看看,這個家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如果種葡萄的,就在這個人資料旁畫一串葡萄;假如是賣菜的,就畫一片菜葉;如果賣雞的,就畫一隻雞頭,整本簿子都是記號;這個弟子不管是濟貧或勸募,都是很辛苦的推動,她真的很貼心。」
藥師經祈福
農曆每個月廿四,靜思精舍唸誦《藥師經》,數十年來未曾間斷,其中緣由從何而起?
「出家前,我有三個心願,第一不做經懺,既不做經懺,如何能為人消災呢?絕對不可能。而且我在自修,也不希望有道場,所以不當住持,這也是願之二,再來就是不收徒弟。這三個願,我已經破了兩個,所以現在很堅持不做經懺,但是保留農曆每月廿四,虔誠為全球祈求平安,這就是《藥師經》法會,也是我唯一誦經的時刻,保留著靜思法脈是一個不做經懺的修行道場。」
發心立願出家,承擔如來家業,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這一念心,從沒偏差過。
攝影:詹進德、蕭嘉明
● 觀看更多 ↓↓↓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 慈濟的故事(九) - 把握因緣慈悲濟世
- 喜歡13
- 難過0
- 懂了12
- 感動293
- 感恩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