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動人剎那 - 阮義忠
“用心看世界,鏡頭是我們的眼睛,流露的也是我們的感情”
──當代攝影大師 阮義忠
阮義忠出生鄉下,年輕時只想逃離農村,渴望到大城市生活。拿起相機後,才發現是土地養育了他,這是阮義忠人生第一次懺悔。
很難想像,最初不會拍照,阮義忠直到進入《漢聲雜誌》工作,才開始攝影生涯,3、40 年來出版過 10 本攝影集。
不做則已,一做就會全心投入。當時,公司給他一臺德國艾克發(AGFA)135 相機。阮義忠除了睡覺,相機根本不離身,只要可拍的,相機一拿,快門一按,剎那間便能捕捉畫面。
135 相機拍出的照片是長方形構圖,一卷可拍 36 張,機動性高、速度快,阮義忠馬上可以掌握得很精準;只是,為了怕自己陷入固定的框框,不再那麼俐落的捕捉畫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換 125 相機。
125 相機的底片,一卷只能拍 12 張,必須非常專注,不能隨意按快門,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有沉靜的味道。阮義忠也形容, 125 相機掛在脖子上,長度貼近肚子,得低頭慢慢調焦距,因為低頭拍,好似向拍照對象敬禮一般,充滿謙卑與尊重。
「既然人家信任我,就要用尊敬謹慎的態度拍。如果他有 80 分的好,就要用專業拍到 100 分;將人一輩子的光彩,在按快門的剎那間捕捉。」阮義忠要求自己,決不拍讓人家不高興的照片;因為,再了不起的攝影師充其量只是 50%創作者,另外 50%的功勞是被拍攝對象,哪怕是個靜物也有功勞。
( 北區靜思書軒小志工經藏演繹 2013/08/24 攝影:阮義忠 )
阮義忠拍攝腳步,幾乎走遍臺灣農村。當時的農村是臺灣人最互信互助的時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環境最和諧的時候,是人心土地最美的年代!拍著拍著,卻發現人心變了,環境被破壞了,以後想拍的照片可能拍不到了。
921 大地震後,慈濟希望工程援建 50 所學校,希望邀請文化工作者參與觀察災區孩童、記錄互動過程,便邀請了阮義忠;他原本想拒絕。「如果照人類的貪念發展下去,不只臺灣,整個地球都會分崩離析;不過,要是能做點什麼,讓地球毀壞的速度慢一點,也是非常值得的。」阮義忠被這話敲醒與說服,沒了藉口,便到災區拍攝希望工程。
( 921希望工程完工,南投集集國小第一屆畢業生喜悅地在新校園跳躍,個個像是破土新芽。 2001/06/20 攝影:阮義忠 )
原本預計一個月,阮義忠卻全程參與 50 所學校的援建拍攝,耗費兩三年時間。阮義忠說,他記錄了臺灣最特別的年代 921 之後,慈濟如何救臺灣;這些被援助、被愛心灌溉的孩子,以後將會回來灌溉這片土地。他彷彿又重新看見臺灣的美好,那是種人與人之間善的循環,可以啟發人人的利他行為。
( 慈濟基金會於五處大愛村舉辦「紀念921‧破土而出展新芽」祈福晚會;重建區的學生代表參加大愛台祈福點燈晚會,致贈學生《尋找希望的種子》阮義忠921地震攝影集。 2000/09/21 攝影:林鳳琪 )
這些被援助、被愛心灌溉的孩子,以後也將會回來灌溉這片土地。阮義忠彷彿又重新看見臺灣的美好,那是種人與人之間善的循環,可以啟發人人的利他行為。
這些年來受到證嚴法師的影響,阮義忠希望往後所拍的照片,不再只是藝術領域,而是能說出自己成長的經驗以及對生命的體會,甚至是佛法;也透過攝影傳播人文思想,喚醒每個人的覺醒,為時代負些社會責任。
( 證嚴上人行腳時的座車及沿途景觀。 2013/07/08 攝影:阮義忠 )
「攝影技術其實不在光圈或曝光,而在怎麼觀察。」照片自己會說話,背後有許多故事,那可能是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映照著時代的鄉愁及歷史見證。
●本文摘自【靜思書軒‧心靈講座】
●更多精采好文,歡迎點入閱讀【名家講堂】
- 喜歡5
- 難過0
- 懂了2
- 感動27
- 感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