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人類無論站、蹲、行走或跑步,兩膝都須承受全身的重力,當膝關節受到損傷時,也將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品質。

如何讓膝關節免於過度使用,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別於傳統的認知與治療,「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為普羅大眾帶來新的觀念與治療新知。

【膝關節退化原因】
你知道,我們的膝關節每年要彎曲多少次?答案是,超過一百萬次,因此受傷機率相當大。

常見的膝關節退化原因,包括不正常磨擦,及軟組織不平衡。

膝關節處的軟骨,長期遭磨損或受到外傷後,導致關節退化、受損,會導致疼痛、跛行,甚至癱瘓!

部分患者還會增生骨刺,軟骨磨損後產生的碎片可能會讓關節發炎,造成疼痛、膝關節紅腫或積水,嚴重的讓人無法走路。

【隱藏的病因】
膝關節疼痛的病因,為「內側皺襞」所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也就是膝蓋彎曲時,內側皺襞與股骨內側髁間的反覆摩擦,造成發炎疼痛,並非軟骨疼痛。

內側皺襞
人體的關節囊在發育過程,胚胎期的第三個月,關節腔的空腔要形成時,它沒有完全退開,形成像衣服皺摺一樣的構造。

(淡紫色的部分為關節囊、紅色部分為皺襞)

 

 

內側摩擦症候群
「內側摩擦現象」每年平均為一百萬次,重複摩擦的結果,內側皺襞的壓力到達一定的硬度後,會造成直接的物理破壞。

皺襞本身重複發炎,就是關節囊發炎,第一、會造成軟骨細胞死亡、間質崩解,二、酵素分解軟骨組織,第三、磨損碎屑,三個作用讓關節軟骨持續被破壞。

呂紹睿醫師研究發現,過往被認定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或運動傷害的傳統思維,已經改變。事實上,無論年紀大小,都有可能因為受傷,或長時間反覆的彎曲膝蓋,而罹患「內側摩擦症候群」。

 

 

臨床症狀
膝關節疼痛是非常常見的病症,因為每個人都有內側皺襞的構造,日常生活只要有重複彎曲的情形,或突然彎曲,或者受傷,都有可能傷到它。內側皺襞受傷後表現出來的徵兆,一般都集中在膝關節比較靠內側的部位。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
第一、疼痛
第二、覺得很緊,有緊繃的感覺
第三、卡卡的,有時會突然卡住走不動
第四、腫脹

 

 

護膝三動作
保守治療三到六個月,要勤做「股四頭肌強化」、「抱膝運動」及「壓膝運動」。在生活上需注意,膝蓋彎曲超過五十度就有造成磨損的可能。

關節鏡軟骨再生手術
若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進行「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以關節鏡處理關節囊的問題,當內側不再磨損後,軟骨組織會再生復原,術後仍須定期回診,最後階段才是做人工關節的置換。

 

 

術後軟骨再生療法
術後恢復期,遵守醫師囑咐做一些日常生活的保健措施,及復健運動,加強膝關節周邊肌肉的力量,增加關節的靈活度。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讓許多深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的民眾,除了拖延,等待置換人工關節,還有了新膝望。

詳細內容請看↓↓↓
【發現】新膝望 - 退化性膝關節炎
《新膝望:退化性膝關節炎》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