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說臺灣有福,這幾十年的繁榮是靠著大家認真工作,百業蓬勃發展,才能改善社會民生。」回想早年臺灣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證嚴上人說:「我們小時候曾經一邊躲空襲,一邊用酒瓶裝糙米,就在防空壕裏用一根竹子搗酒瓶裏的米粒,讓糙米變白米。如今農業也科技化,用機器耕耘、插秧和收割,還有讓稻穀脫殼的機器。」
「現在我們要用餐,只要手伸出來,端起碗、拿起筷子,就有豐盛的飯菜可以享用,這樣的享受,是背後許多人的辛勞付出。我們在精舍用餐之前,會雙手合十,默念〈五觀文〉,古師大德教導我們『食存五觀』,要感恩面前的飯菜得來不易。」
「食存五觀」,是進食時要有的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上人解說,「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就是要思考,面前這碗飯從播種開始,到長成秧苗、插秧之後結穗、收成,還要經過碾米、包裝,再由商業銷售,才會到家家戶戶,過程有多少人經過多少時間的辛勞耕耘與工作;還要有瓦斯或電,使用爐灶鍋具,才能煮出香噴噴的米飯。所以每一餐享受飯菜時,都要心存感恩,並且「忖己德行」,想想自己何德何能,為人間付出了什麼,才能享用美味餐食?
還要提高警覺,「防心離過」,不要讓自己的心有偏差,德行有缺失,要遠離過失。「人為什麼會失德?就是因為貪。要反思自己是否起了貪心?這頓飯我是要吃得飽、補充營養,而非貪求美味而挑食,所以說『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只要不生貪心,就不會隨著貪欲犯錯、造業。」
證嚴上人提醒大家,因為知道一粥一飯來處不易,抱持感恩心用餐,坐姿要端正以表恭敬,並且提醒自己「為成道業,應受此供」,為了好好修行,要把身體照顧好,才有足夠的體力,調整好身心,將該做的事做好,把握時間成就道業。
改寫摘錄自慈濟月刊668期
Photo by 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