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化城喻品》中的「化城喻」是佛陀鼓勵弟子更上一層樓,莫停留於眼前修行境界。

證嚴上人指出,「佛陀以尋寶路途的艱辛險惡,譬喻修行道路長遠難行,稍有不慎即淪落惡道。當眾人身心疲倦時,導師變化出一座城堡讓大家安穩休息;象徵佛陀方便說法,讓人修除煩惱無明,心靈清淨安樂。待人人恢復精神體力後,導師再領眾繼續踏上長路,向目的地前進。」

但是,許多人安於現狀、提不起動力,想要永久依止於化城。導師於是滅去化城,教眾認知成佛之道還很長遠,不能停滯於此,必須再起步。

上人感嘆,「人生道路處處陷阱,如處『空曠險難』之境,得獨自面對生、老、病、死,以及諸多人生考驗。即使已經發心修行,心念稍有偏差,就會墮於世俗的因緣牽絆,在生死中沈淪。因此佛陀不斷說法,以智慧領眾走出險路、走向平坦大道。」

凡夫迷迷糊糊,不守規則、不斷犯錯,累積許多煩惱惡業。「如同人體,自身抗體不足,外來的感染源不斷入侵,就會引發嚴重病症。『戒』,就是心靈的抗體;心能持戒,就能清楚是非對錯,防非止惡、不再犯錯。」

《法華經》經常提到「滅度」,上人說明:「滅,就是滅盡煩惱;度,就是法入心,自度度人。與人群互動而不受人群的聲色、煩惱影響,心境永保輕安自在,就是『滅度』。」

上人教眾:「克服種種擾亂、動搖自心的因素,讓心靈不受污染、不生病,就能淨化人間。」

摘自:慈濟月刊 衲履足跡 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