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桃園第三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證嚴上人提醒大家修行的重要,因為起心動念、開口動舌無不是業,稍有不慎口出惡言,或許是無心的一句話,卻讓人耿耿於懷。

上人曾聽到一位師姊分享,在見習、培訓時只要跟著當區組隊的師兄師姊做事就好,無憂無慮,做得很快樂;豈料受證以後,面對很多境界,總是聽到有誰說自己怎麼樣、誰對自己不滿,愈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心結愈解不開,滿心煩惱很痛苦。

「我聽了以後就想,同樣一個人,剛與慈濟結緣時,資深慈濟人帶著她做事,她也做得很歡喜,為何受證以後,聽到的、看到的一切,卻讓她心裡受創傷?

仔細分析,她原來的生活範圍所接觸到的是家人、朋友,走入慈濟以後有資深者帶著,也只需要配合,遇事都有人出面處理,她當然無憂無慮。

受證以後就要承擔責任,要直接面對苦難人生,用心去聽、去了解他們的痛苦與需要,再與團隊討論如何幫助。討論時,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難免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就需要運用智慧統整各自的意見,找出最好的方法,朝同一個方向去使力。」

上人說,救度苦難眾生的重責,無法只憑一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擔負,必須與團隊合和互協,彼此借力;要讓團隊凝聚起來,就要像綁粽子一樣,委員、慈誠就如同粽葉,要在社區裏向還不了解慈濟的民眾說慈濟,讓他們認識、了解,啟發他們的愛心,再將散落各處的愛心力量收集起來,包成一個紮實的粽子。

而粽葉不是從竹子上拔下來就能用,要先洗乾淨,放到大鍋用熱水燙過,葉子才會軟化;有的粽葉還要經過修修剪剪,才能拿來包米、佐料,綁成粽子。

委員、慈誠在人群中行菩薩道,會面對各種聲色,遭遇不同的困難,就像粽葉在經歷清水洗、熱水燙、剪刀剪等過程,不斷地修行、調整。要經得起這些人事考驗與鍛鍊,才能培養出足夠的韌力,承擔起人間菩薩使命。

上人說,學法修行,就是要修除無明習氣,培養善心善行;在人群中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眾生,與人互動時也能觀察到對方的優缺點,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讓自己不斷學習與成長。

摘自 慈濟月刊 衲履足跡 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