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志策會分享早期的慈善行動,證嚴上人說,慈濟剛成立不久,就為了援助臺東縣大南村的火災受災居民,而展開大型發放,後來也為了救助風災再度前往大南村發放。二十多年後,當年的受災戶沈為信伉儷特地把災後收到的毛毯呈給上人,陳列於花蓮靜思堂,見證這段寶貴歷史。

「有時候我會想,慈濟走了五十多年,到底幫助了多少人?被幫助的人還記不記得有慈濟呢?那一條毯子已經磨損變成薄薄的一層,是一個見證物。還有一件長衫(旗袍),是我和修道法師從豐原出走,暫住臺東鹿野時,有一位周太太(周沈金汝女士)為我做的,但是還來不及拿給我,我就與修道法師離開了。後來她在臺北與我見面,帶了那件旗袍,還有一件被單,是用以前那種粗粗的白布做的,現在也陳列在花蓮靜思堂。」

「世間有情,那時候我在臺東,當地鄉親來關心,像周太太就有這一分情;現在慈濟人在各地做訪視,疼惜苦難人,溫柔擁抱、幫助他們,這一分情就是『覺有情』。去大南村救災的時候,慈濟實在是沒有錢,但總是認為眾生有難,就要去救助;我一向『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出於無私的愛要做利益眾生的事,向大眾呼籲愛心,就能匯集大眾點滴力量去做到。」上人說,早期的慈濟歷史,無論是受助者、助人者,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動,都讓人感受到很可貴的人間溫情;許多人響應慈濟呼籲,真誠付出無所求,這分無私的情就是大愛,這分人情就是最珍貴的歷史。

上人說,最早期的《慈濟》月刊作為徵信刊出民眾捐款,大多是一元、五元的點滴捐輸;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有企業家發揮大愛捐助慈濟投入防疫,也是出於真誠的愛心,很令人感動!佛典中說「貧窮布施難」與「富貴學道難」,然而社會各階層的付出展現人間大愛,證明只要有心就不難。

摘自:慈濟月刊 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