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許多人信仰佛教,是拜求佛菩薩庇佑,或是祈求往生淨土,行善也是為了求功德等等;證嚴上人希望打破此一觀念,引導慈濟人做到「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心靈開闊、無所執著。若是人人都能如此,也就做到了淨化人心。

上人教大家掌握佛陀講《法華經》的原意與目的,《法華經》原本就是入世的大乘法典,教菩薩法。「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修菩薩法要走入人群中修;慈濟志業都是應世間所需要而創立,法脈宗門的根本理念從過去到現在未曾改變,「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教育完全化、人文深度化」也是早就說明清楚的發展方向;「粽串」的總綱領很明確,從總綱領再一一編出各個志業的粽串,只是近年來才將這套精神脈絡與組織系統明文顯示出來,教大家釐清脈絡,歸向法脈根源。

「從剛開始,我就已經把『粽串』編好,只要大家體會我的意思,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能淨化人心,不只是做外境的環保,連內心也能淨化,懂得下功夫掃除內心貪、瞋、癡、慢、疑的污垢,與人合和互協;人體小乾坤的濁氣淨化了,天地大乾坤的濁氣也就能淨化。」

上人期許大家合心共事,收起「我執」與「我見」:「佛陀說法,是指出一個精神方向,給予概念,不會確切指示該如何去做;佛陀教我們消除貪、瞋、癡,不要無中生有,不要只執著在自己的見解,否則人間永遠有無數的『我』,永遠都無法合力完成一件事。」

「佛陀說法時,沒有人當場記錄,佛陀入滅之後,比丘們才結集經典,聽阿難尊者憑記憶而述說『如是我聞』的法,但此時結集仍沒有紙筆記錄,都是靠著口耳相傳而流傳佛法。只要有人聽到其中幾句,覺得受用,或是想通了道理,就能夠自我改變。」上人說,佛法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流傳,同一部經典就有多種版本,也難以考證哪一種是最貼近佛陀原始開示,唯有取其精神要旨,用心學習與運用。

摘自 慈濟月刊2020/10/03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moksAz1nKttniuJajKfyIA?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