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接觸六塵而起六識,喜樂悲苦等情緒與行動反應,雖然是受外境引發,啟動的根源卻在於自心。八日晨語時,證嚴上人用人際間的互動述說人的心境:有一位很慈祥寬容的人,總是被一位惡劣挑剔的人刁難,寬容的人時時讓步、若無其事,挑剔的人步步緊逼,對任何事都不滿意。

旁觀者屢屢勸導挑剔的人:「你常說對方對你如何,讓你不滿意,但是對方時時展露歡喜笑容,凡事感恩自在;而你總是充滿怒氣,這也不喜歡、那也不高興,總是在批評。旁邊的人看起來,是你過得很辛苦,他卻很快樂,而且你的辛苦是你自己惹來的。」這位挑剔的人更加忿忿不平:「我就是看他無論如何都不疾不徐,被別人欺負了也不知不覺,實在看不過去,想要替他出頭,他反而說:『這沒有什麼。』讓我更生氣!」

旁觀者勸道:「此事本來與你沒有關係,他也說對方對他沒有惡意,他們彼此之間沒有嫌隙,為何你一定要告訴他,他被人欺負了?為什麼你要這麼生氣?其實是你和自己過不去。」挑剔的人細想,自己認定欺負人和被欺負的人,都能和氣相處,確實只有自己不歡喜,其實是自己的器量過於狹窄,只愛護那位寬容的人,沒有把這分愛擴及其他人;若是把愛擴大,平等愛護所有人,就能同樣地寬心包容、歡喜自在。心念一轉,面容也從瞋怒轉為祥和,言行態度從尖刻轉為柔和,讓接觸者都能感受得到他的心境轉變。

上人說,柔和的心就是慈悲心,能將計較心轉為慈悲心,見人、對事自然有一分寬和、包容,看到別人做得好就歡喜讚歎,人事圓滿,就有功德;盼望人人都能幸福、圓滿,就是大慈之心。見到別人痛苦,感到很不捨而設法勸導,讓人想得通、放得下,這分心就是大悲之心。

無論是計較憤怒,或是輕安自在,都取決於自心;只要想通了道理,寬心大量,待人處事和氣寬容,身邊的人也能安心歡喜。上人指出,人間菩薩走入人群,以慈悲心救度眾生出離身心苦難,在人群中相互影響,引導人人接受佛陀教育,通達道理而身體力行,即是「大慈悲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處無所畏,坐如來座」,無論身在何處、面對何等境界,都能輕安自在,無可計較,所以無所畏懼。

「三人行必有我師」,對於善知識的提醒,要鄭重感恩接納;對於不順心的人與事,也要感恩對方展現不好的形象來警惕自己,順境或逆境都是很好的教育,都要感恩受教。既然人人都是教育自己的老師,人人就都是對自己好的人,引領自己「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對佛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會;以此等心境看待世間的人與事,則無入而不自得。

 
摘自→慈濟月刊 衲履足跡2020/06/08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moksAz1nKttniuJajKfyIA?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