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對弟子談起:「最近常常想起師公(印順導師),想起老人家對我的愛護,真的很感恩!」

「過去的精舍很簡陋,室內空間很小,我們的生活起居、修行、辦公等等都在舊大殿,最早期常住在佛龕後面的空間就寢,地藏菩薩像的後面是我的寮房。有一次師公突然來了,事先沒有通知,我在外面空地曬豆子,突然間抬頭一看:『師父您怎麼來了?』於是趕快打理出地藏菩薩像後面的空間,讓師公住寮房。」

「後來我到臺北報恩小築拜見師公,他說:『一個道場怎麼這麼小,應該也要有一個住的空間。』我回答:『我的力量只有這樣,俗家母親給我這片土地,除了耕種還要貸款,才能蓋這個小小的精舍,已經很滿足了。』他瞪著我說:『笑話! 你已經有六個弟子在身邊,應該要建個道場。』他給我幾萬元,讓我們能在大殿後面蓋寮房,運用中間的天井開會、集眾共修或發放等等。靜思精舍的常住生活,就是從克難中護著慈濟走過來的。」

「為了防風,我們為門窗做防颱板,若要開會,就拿防颱板放在架子上,鋪上桌巾當會議桌;若有貴賓來,也沒有其他的空間可以待客,同樣是在舊大殿。」

「克難慈濟功德會在普明寺創立,從小小的精舍舊大殿蓬勃發展,也有師公的關懷和幫助;我思我師,最近時常想起師公,他在晚年常到花蓮,2001 年美國遭遇 911 恐怖攻擊,震驚國際,人心惶惶,慈濟在當年十月發起『一人一善,遠離災難』。那時我行腳到大林慈濟醫院,早餐過後,從電視畫面看見師公在精舍,坐在輪椅上由弟子推出來,後面跟著常住和志工,正式啟動『一人一善』的募心募愛行動。師父幫助弟子啟動這個有意義的活動,我真的很感恩!那時的那一段畫面,最近一直浮現腦海。」

上人說,雖然自己出家時有三個願:不收弟子、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但是為了救助苦難眾生,必須有人力,只好打破「不收弟子」的願,而今靜思弟子滿天下,在世界各地弘傳法脈、救助苦難。精舍常住不趕經懺,而是堅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原則,不受供養而日日辛勤勞動,這也是靜思法脈的重要精神,必須世代守持。

上人也希望慈濟宗門人世代守持「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的精神與行事原則,莫忘「竹筒歲月」,不斷地勸募愛心,不放棄任何一分力量,要將人間的每一念善心、愛的能量會合起來,凝聚成救苦救難的大力量,對於分分毫毫的愛心善念,都要真誠感恩,也要感恩慈濟法親,合和互協,共同成就慈悲利他的菩薩道場。

摘自→慈濟月刊 衲履足跡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