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 12 月間,下著毛毛小雨,一僧一俗來到花蓮的車站,也不知花蓮有沒有寺廟可供掛單。 上人回憶,當時曾聽人說過「東淨寺」,於是找了三輪車前往,當時車簾是放下來的,只感覺走沒多遠,到了一處山坡地,修道法師與 上人不忍車伕拉車辛苦,下來幫忙推車,淋溼了一頭長髮,還給了車伕五塊錢, 上人笑著說,這是一件值得回憶的趣事。

 
(花蓮靜思堂銅門以十六幅浮雕,敘述證嚴上人出家求道、創立慈濟的經過。圖:初到花蓮。 1960 年,上人掛單花蓮東淨寺。) 

就這樣,身上溼溼地到了東淨寺,一位名叫楊姑的老菩薩很熱誠招待,拿著乾毛巾給他們擦擦頭臉,也跟她們閒聊,「來這裡要做什麼?」 上人不敢說翹家來的,就說,聽人家講花蓮的風景很美,所以想來看看。

「風景最美的是天祥,你們想去嗎?有位聰敏伯明天要坐遊覽車去,因為他在那裡要建寺院,所以帶地理師去看風水。他就住在東淨寺後方,我可以帶你們去見他。」就是這樣的因緣, 上人認識了許聰敏老居士,也為飄浮的生涯落下定點。

許聰敏老居士是台灣月眉山「普」字輩的德融老和尚弟子,而修道法師是「普」字下「修」字輩的出家人,同門敘舊起來非常親切。透過許老居士引薦, 上人前往花蓮秀林鄉佳民村「普明寺」弘法。許老居士不管在精神或物質上,總是全力相助,而許老居士慈悲憫人之心,更成為 上人一生仿效的典範。

1962 年,修道法師健康狀況很差,豐原的徒弟來信要她回去,而 上人堅持留下;修道法師說:「許老先生的德望很高,你不如仍暫住他家,私淑為師吧!」許老居士也為 上人取了法名「修參」,這年冬天 上人自己落了髮。

1963 年, 上人到台北臨濟寺受戒。「沒有剃度師怎麼能受戒?」「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剃度的師父。」「這樣真的不能受戒,依法是不成的,為什麼不找一個師父?」「等我慢慢找,找不到,我寧願回去再靜修,現在我要買一部《太虛大師全書》回去讀。」

就在那裡, 上人在巧遇印順導師。印順導師看看她:「你要拜我為師呀!我們因緣很特別,我看時間來不及了,既然出家了,就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馬上寫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此時距離受戒報名截止時間,只剩下一個小時。

隨後趕急到臨濟寺報了名,順利地受了 32 天比丘尼具足戒。

受戒完回到花蓮,住進許聰敏老居士夫婦,在佳民村地藏殿後興建的小木屋中修行,就在這裡開始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每天誦法華經,每月寫一部法華經,寫完再為眾生回向。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 上人常說,對人無論是否認識,我們都要主動去招呼關懷,因為這分溫情是一股力量!

「如果當年沒有楊姑老菩薩的熱心,也許就沒有今日的慈濟世界了。所以起心動念、開口動舌都要小心,時時提醒自己要互護道心,廣結善緣!」


註:
許聰敏老居士彰化鹿港人,生於 1892 年, 5 歲父亡, 20 歲由彰化遷居花蓮。赤手空拳從苦工、收買舊貨、擺攤販開始,到煤油商、輪胎商,再創業成為花蓮首富,發跡以後仍濟貧恤困熱心公益,平時虔誠念佛,生活簡單純樸。 1956 年罹患齒齦癌,手術後說話非常不便,仍努力行善。1983 年 5 月 27 日往生,享年 91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