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兒子
有位六七十歲的太太到台北慈院找李嘉富醫師,「她不是來看我的,她是來諮詢,說她媽媽九十多歲,最近出現幻覺、妄想,認為外籍看護會偷她東西,還跟家人串通要害她,讓女兒非常苦惱,不知怎麼辦。」
這樣的敘述好耳熟,常聽到,不正是家有長輩的人最擔心的「失智症」嗎?
還有一個八十多歲的爺爺,兒子是軍官,為了照顧老爸提早退休,原本想盡孝道,親力親為,讓父親晚年生活安詳,但沒料到,爺爺不認得兒子了,還回到國共對抗時期,以為身邊這個人就是被派來監視他的情資人員,為了搜索情報,每天還把他衣服扒光,「實際上,是兒子每天要幫他洗澡。」爺爺又擔心食物裡被下毒,拒絕餵食。
直到兒子到記憶門診找李醫師,讓爸爸接受藥物治療,也學到一些照護技巧,這才發現,「要照顧這樣的長者,不是把時間撥出來陪在旁邊而已,其實要更用心,要先安住自己的情緒!」
李嘉富說,家屬要先瞭解到老人家這種狀況是生病,不是故意找麻煩,「像照顧剛出生的小孩一樣,用溫暖關懷的心,如此,溫度才會傳到被照顧者身上,才會發現,欸,這個年輕人雖然不認識他,但也不壞,每天都幫他餵食,然後溫柔照護他的身體,所以妄想的狀況慢慢減少。」
半年後,兒子帶老爸再來記憶門診,李嘉富問老人家:「今天誰陪你來啊?」爺爺望了一眼:「我兒子啊!」好感人!「我看見一個原本陽剛壯碩的大男人,眼睛泛出淚光,終於老爸認出他是他兒子了。」
所以李醫師說:「照顧失智長者其實要有非常多技巧,不只是專業知能,還要有可用的資源,不只是愛,還有非常重要的,要如何真誠關懷。」
30 年前,李嘉富做實習醫師的第一個月,爸爸就腦中風,吞嚥困難、行動遲緩,人生 60 還在巔峰,卻被迫退場,明顯影響了李爸爸的自尊與情緒,「整整折騰了他十餘年。」
在照顧過程中,李爸爸意識清楚卻被裝上鼻胃管灌食,所以經常生氣的把管子拔掉,「但是沒了鼻胃管,又沒食慾,每餐都得花一兩小時餵食,甚至容易出現吸入性肺炎。」這不也是很多人照顧長輩時候的困擾?
多年前就遭遇這段辛苦路,當時雖然有媽媽,還有很孝順盡責的哥哥分擔了李嘉富照顧父親的重擔,但他經常陷入情感與理智的拉鋸中,「能否多騰出一點時間陪父親?要分配多少比例陪伴才算盡孝?才不會遺憾?」這也是今天李醫師在做社區長照時,很重要的一段經歷。
再強的照顧團隊也沒法避免生老病死,有一天長輩還是必須走上這條路,長照的目的就是──得以善終,「雖然目前有很多機器或人工智慧,但照顧者的溫度是最後才有可能被取代的。」
台灣老年人口正朝 15%大步邁進,過了 2019 到 2030 年這段平原期,總人口將持續衰退,所以社福機構、醫療院所正跟時間賽跑,「如何能每天照常外出照顧別人,才不會變成被長照的對象。」李嘉富給大家這個簡單的觀念。
2018 年 7 月開始,台北慈院推展社區長照,在新店、雙和、三重、蘆洲、板橋五個靜思堂成立關懷據點,「今年要把關懷據點升級成巷弄長照 C 據點,把照護的溫度傳出去,持續照顧更多人。」
註:201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失智症改稱「主要神經認知障礙症」。
20190109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攝影:王祝明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 https://goo.gl/pXioDF
- 喜歡6
- 難過5
- 懂了30
- 感動280
- 感恩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