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涸的人生
現代的文明病—憂鬱症,其實就是一種「缺愛症」,空虛乾涸的心靈需要愛來填補,需要溫水灌溉,還要補充友情做養分,不是單靠醫藥就能治病。
高雄志工蔡兩秀聽精舍師父講過:「有也苦,沒也苦。」她這天在志早要分享的就是,「有得吃也苦,沒得吃也苦。」
有一次,兩秀到大林慈院當志工,一位四十多歲的女病患躺在床上看電視,她爸爸拜託兩秀,請她幫忙找口湖那裡有沒有環保站,說女兒閒閒沒事只會胡思亂想,「如果有環保站,就帶她去走走,看能不能做志工。我已經七八十歲了,還要煩惱這個女兒。」
十幾年前,女兒因為不能生育,被先生霸凌,暴瘦到不到三十公斤,離婚後,爸媽將女兒帶回來調養,卻從此有嚴重憂鬱症、厭食症,整桌山珍海味隨她吃,她就是不吃不喝,十多年來不停進出醫院。
這次又因為營養不足,水份不夠而住院,「我看她全身就像乾旱的土,欠水份,皮膚頭皮都是屑屑,頭髮乾枯。」四十幾歲的女人缺水缺鹽已到了快洗腎的地步,醫師說,就是要吃,吃了自然不用洗腎了。
父母在跟蔡兩秀說的時候,病人聽得好像有點不耐煩,兩秀就先離開,「下午我再來約您女兒去走走,五樓有空中花園。」轉頭跟病人說:「我帶妳去喝咖啡好不好?」「好。」女兒說她不玩手機,也沒朋友,所以很孤單。
下午,蔡兩秀如約帶病人出去走走,到五樓空中花園,她起了歡喜心,還找兩秀合照,接著去喝咖啡時還自己叫了壺熱金桔茶,「我想這個人就是缺朋友,缺愛心,缺溫暖,不是沒救的憂鬱症。」
兩秀也跟她講,之後如果有志工去找她,建議她主動問,看有沒有適合自己,想去聽的課,「妳會不會排斥?」「不會,我很愛上課。」
乾枯空虛的心,只是被動的等待有人來灌溉,有幸遇到有愛心也夠熱心的人,主動拉她走出心的牢籠,也為這一家人解套!
20181230
撰文:張麗雲
記錄:陳香如
美術:林仁傑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 https://goo.gl/pXioDF
- 喜歡12
- 難過6
- 懂了22
- 感動228
- 感恩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