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除覺支」,就是斷除煩惱,才能得到法喜。佛法所說的煩惱是很微細的,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要愛不過頭、恨不過身,人跟人之間平等對待;對我們所愛的人要用智慧,斷除占有的感情;對於不愛的人、不順眼的人就要盡量善解。

有個佛典故事:周利磐陀伽是個法不入心的愚鈍比丘,佛陀為了讓他開竅,要他記住一句偈文,「拳拳服膺」。他做到了,也讓五百位想要刁難他的比丘尼信服。他這樣心專意解、去除煩惱,所以輕安自在。

「法」不用多,只要簡單的一句,能夠身體力行,就能產生善根的妙理,這個就是真法。

第五「捨覺支」,就是捨離念著之境。我們「六根」對著「六塵」,心念會執著、念著。日常生活跟境界會合、覺受,無法抹除就叫做「執著心」。不論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都不要把心放在過去,一直想討人情。

人間本來就是相互欠債、各有因緣,看開了就沒有痛苦;把昨天的事忘掉,專注在今天的道念,這就是專心。

就像 上人當初創辦慈濟醫院,歷盡千辛萬苦, 上人在一周年慶時說,「每天都很戰戰兢兢的,完成了兩項任務,一是經營人事跟制度,另一個是讓醫護發揮良能。」

慈濟世界讓 上人充滿了愛,堅定道心道念,慈濟也是大家全心一致付出共同成就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活的佛,「做中學,學中覺」。

第六「定覺支」,就是不生妄想、煩惱,把精神集中在身體、在呼吸上。平常我們的心會散亂,就用坐禪調整呼吸,讓心念一致。

「講話的時候,心就在嘴巴上面;走路的時候,心就在腳上;動作的時候,心就在手上。」這樣就會有定力,但更重要的是,有說必行,說到做到,沒有細緣。

上人每天戰戰兢兢,思考如何結合佛法、走在菩薩道上,《法華經》就是我們菩薩道的一個起點,成佛的終點。

「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大家相信師父帶領做的事沒有錯,更要讓道理不偏離,要堅定心志,言跟行一致,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散亂,這樣就不離開「定」,「定」就是「道」。

「慈濟世界」可以一路走過來,是因為 上人帶領著我們,方向沒有偏離,我們也都有做到「定」。

第七是「念覺支」。台中的短期精進班,他們問,怎樣的生活叫做修行?生活當中就是我們的修行道場。佛法很簡單,只是人間很複雜,如何在複雜當中打開心門,讓我們心包太虛。

「我們不要有心的去接受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傷害了自己的心;就算做了很多事情,也不要說我就真的做了很多事,做好今天該做的事最重要。」

「精進」就是要捨掉壞事,好事也要捨,不要常常記得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有多能幹,產生貢高我慢的心。

法喜來自力行 - 七覺支(上)

20180914
記錄:林巧兒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https://goo.gl/pXi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