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熱食堂
寒冷的夜晚一片漆黑,冷空氣自四面八方緊緊包圍,想想,如果有一絲暖流與一口熱食會多麼令人感動,不只暖胃更暖心!
德淨師父細數慈濟熱食的由來,「熱食,非常日常、非常平凡,可是有很大的悲心願力在裡面。」
1989 年華航花蓮空難,失事地點就在精舍的後山佳禮宛山,所以第一時間師父們動起來,「那時候是供應飯糰,因為要到山上(搜救),這是慈濟史料中,最早在災難現場提供飲食的紀錄。」
1995 年大年初三新北市板橋瓦斯氣爆,119 戶全被燒光,很多人沒家可回,慈濟動員千人在現場煮熱食與薑湯、送衣服,隔天馬上發放慰問金。
1998 年 2 月 16 日大園空難,機上兩百多人全數罹難,慈濟人半夜啟動 24 小時助唸。「那天狂風暴雨,現場除了救災,又要準備熱食,熱食怎麼來?挨家挨戶去跟人說,你家有沒有薑?有多少?有沒有糖?慢慢收集來。還跑去大街小巷問,有沒有乾糧?有沒有麵包?有沒有立即可以吃的?」
也是半夜時刻,1999 年發生 921 大地震,台北志工兩點多已經趕到倒塌的東興大樓開始煮熱食。
「慈濟人真的傻嗎?不是,只是一個悲心一個願力,希望大家都過得好。所以聞聲救苦的菩薩在哪?就在我們身邊,不是去求去想才有。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
當時中部重災區共三十幾處提供熱食,從早煮到晚,「因為大家一個心念,希望受災鄉親,不要餓到、不要冷到。」
921 才震完,接著象神颱風來襲,「北臺灣受災最嚴重,因為整個北區沒水沒電,連進出都有問題。所以就在內湖園區設置中央廚房,志工坐著橡皮艇去送便當,八天煮了 22 萬份,一天大概要煮兩三萬份。那個量多大!師兄姊夜以繼日。」
2001 年納莉颱風災情更慘,臺北捷運停擺半年,德淨師父記得八天供應了六十幾萬個便當,平均一天八萬多份,「因為煮飯要時間,準備不及,所以請大家在家自己煮好飯菜,11 點到 11 點半之間帶來裝便當。在家菩薩智慧長,遇到事情就會想辦法解決。後來跟餐廳便當公司合作,我們送米去,他們煮飯,然後送來園區圓滿熱食。」
現在每遇災難,不管發生在哪,慈濟都能火速將研發出來的香積飯送往全球各地。
「簡簡單單的熱食雖然平凡,卻很真實。一杯熱薑湯就可以溫暖人家的手,每碗熱食可以撫慰心靈,整個熱食的演變,看到菩薩心的呈現。」
不要小看吃這件事,是人的熱能必需,也支撐著一股堅持下去的力量,說它簡單卻真不簡單。
「慈濟世界是善人聚足最多的地方。一燈燃千燈,一根蠟燭你慢慢去點,點亮了千支爉燭,讓暗室光亮。自己的福德善根就算再怎麼薄弱,也可以透過隨喜功德,成就善心善願。」
一口口深夜熱食書寫著密密麻麻的慈悲歷史,德淨師父說,這就是愛的效應不斷延伸、傳承,「時時隨喜讚歎他人善行善言,這個世界的磁場效應會愈來愈好,愈來愈善。」
摘自 20181031 志工早會德淨師父開示
記錄:吳碧華
封面圖攝影:徐明江
- 喜歡6
- 難過0
- 懂了5
- 感動248
- 感恩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