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濟醫院張舜欽醫師在心蓮病房工作,經常照顧生命末期的病人和失智老人,人到生命的最後要怎麼有尊嚴的離開,做為醫師也很傷感、很為難。

「雖然我們可以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可是到自己無法做主的時候,家人做醫療上的決定,可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

他好希望人人都能做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一個 90 歲阿公失智十年,這十年間一路衰退,到後來沒辦法自己進食,「雖然眼睛張開,你覺得他意識清楚,可是完全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意願。」

沒辦法進食,要維持生命就得插鼻胃管!

阿公的兒子說:「不插鼻胃管,不就要讓他活活餓死嗎?」可是女兒說:「以前媽媽也是中風臥床,後來也插鼻胃管,可是她每天灌食非常辛苦。」意思是不想讓爸爸再受這個苦。

病人無法表達,家人意見不同,這時候就要跟所有家人討論,可是常會起爭執。張舜欽想起,當初瓊瑤的先生平鑫濤到了失智症末期,要不要放鼻胃管,瓊瑤和平鑫濤的女兒們就發生很大的衝突,「其實大家都為了病人好,只是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

臨床上,大家很相信醫生,這個時候也可能會徵詢醫師的意見,可是張舜欽說,醫生也不是神!「人都有生老病死,醫生有可能在沒辦法治療的狀況下,要用所謂的加工醫療器材,可以救病人的生活品質。」

醫師要怎樣為無法表達的病人做明智的決定?「最困難的是,我們不知道病人以前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到底注重什麼樣的價值?」

這時候就需要透過之前跟病人諮商過的文件紀錄,才好瞭解病人到底想要什麼,有什麼最後的期待,「我們常在照顧這樣的病人,他以前留下過一些字字句句,但並不是正式的法律文件,所以拿出來後沒有正式效力。」

亞洲第一個「病人自主權力法」,2019 年 1 月 6 日將正式上路,「其實它很簡單,只要是有行為能力的人,還可以做決定的時候,去跟醫生做諮商。不是馬上生效,是要進入沒有辦法治癒的疾病,包括末期、不可逆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在這些狀況下,醫療介入就要改成緩和的方式,而不是繼續急救、插管、電擊、葉克膜,這些東西對正常人可能有效,可是對這幾種狀況的病人來講,是徒增折磨與痛苦。」

「病人自主權力法」是一份正式的醫療文件,預立自己最後的決定,也可以告訴大家,「我希望做器官捐贈、大體捐贈」,「對家人而言,可以減少幫病人做決定的擔心跟壓力,它的概念很像投保了自己的善終險。」

善終,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20180914
撰文:邱蘭嵐
記錄:吳碧華
美術:陳建霖
攝影:梁榮為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https://goo.gl/pXi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