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今天九周年,靜思精舍德淨法師在志工早會憶起當年。

2009 年這次巨大的災難,讓這個名字永遠被封鎖,不會再用《莫拉克》三個字來幫颱風命名了。

那一次降雨量,創下臺灣歷年之冠,比八七水災還大。我們從清掃、救援、復建,整個社區的總體營造,投入志工超過 15 萬人次,可見是一個多大的災難,慈濟人投入了多少的心血。我要跟大家說,因為莫拉克受災的災民,也是臺灣的第一批氣候難民。

《氣候難民》一詞,是 2002 年聯合國提出的。那時候的解釋是:因為氣候的改變,居住在當地的人,沒有辦法再生存,必須遷徙離開原有熟悉的環境,到其他地方繼續生活,就把他們叫做氣候難民,只是沒想到,臺灣也用到了。

所以,像我們幾個永久屋、永久住宅就是這樣來的;我們為了莫拉克風災居民蓋的房子,做到了整個總體營造,安身、安心還安學,居民未來的謀生方式,也有考量進來。杉林大愛園區 88 天蓋完,讓他們在過年前可以入住,也是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可以併列為莫拉克風災的重大歷史事件。

慈濟基金會網站有個「八八惡水毀大地‧秉持運悲聚福緣」專案執行成果報告書,完完整整從救災開始投入的人力、物資,還包括總體營造到後來的現況,做了詳細報告,我建議大家要好好看,以後有人問我們實際做了哪些事,就可以講清楚整個歷程。上人不是也講《十在心路》嗎?那種過程的艱辛,九年前跟現在,已經看到很大的落差。

去年我們也鼓勵高雄旗山的真善美志工,把關懷個案記錄下來。這些菩薩勇於承擔,完整做了九周年的報導,這些內容現在也都放在TC news慈善新聞網

為什麼要特別講這段,因為裡面說了一個教堂的故事,愛農教會吴马亖牧師稱呼這間教堂為--「蓮花世界裡的十字架」。

我記得吴马亖牧師說過,「當時慈濟是秉持感恩、尊重、愛的信念,幫杉林大愛園區做規畫,特別為那瑪夏村民蓋教堂,因為那時上人說,信仰是一個人心靈很重要的依止,所以教堂一定要蓋,還有部落的傳統文化也都要保留。」

其實,蓋這一間教堂的時候衝突很多,協商的過程也很繁鎖。就在人心動盪的時候,有位長老站出來,他說,教堂一定要建,因為教堂不蓋的話,大家的心沒辦法安住,他願意跟慈濟的建築師一起來設計。後來我看資料,這個教堂跟那瑪夏民族村的教堂是一樣的,只是蓋的結構方式更堅固更好而已,其他真的沒什麼差別。

吴马亖牧師也曾說,當年因為風雨而落難,所以大家心裡很不穩定。但是現在很穩固了,可以讓他們安住也深耕,所以慢慢慢慢產生了認同感。所以很感恩慈濟當年無私的建造這個教堂,才可以讓住在當地的人,心安定下來。其實莫拉克風災是大家共同的歷史記憶,我們應該要來紀念,而不是抹滅掉。

吴马亖牧師感謝神,讓他在當牧師的這段時間,可以見證宗教間的大愛。他也覺得這件事情給世人做了最好的見證,就是宗教是可以和平共處,一起為世界謀福利,而不是站在對立,站在不同的信仰,而有所抗衡。

我很感動的是,以前真善美志工採訪的時候,杉林大愛園區裡大多是老人家,但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因為離城市的距離近了,所以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願意回到家裡,與父母相處互動的機會變多了。

我也鼓勵菩薩們,趕快把過去歷史整理起來,把這些歷史足跡,還有感人故事,在莫拉克風災十周年的時候,再跟大家做分享。

(德淨師父分享)


20180808
聽打:吳碧華
整理:慈泠
攝影:陳裕炎、劉森雲、唐江湖

 

●延伸閱讀 TC news

蓮花世界裡的十字架(一) 
蓮花世界裡的十字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