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戒
同理別人的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好自我管理,就是持戒。今天志工早會德澍法師的分享,給大家很大的啟發:
眾生都在六道輪迴,佛陀來人間教育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偏離人道,不小心走到了三惡道,地獄、惡鬼、畜生。
所以守戒是很重要的,因為守戒可以導人生,只有在人道才是比較適合修行的一個地方。
有一次海外慈青營,有位慈青學長問到守戒的問題。他說他很清楚佛教的戒律,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是喜歡享受,到底要怎麼辦?他很害怕犯戒。
我在跟年輕人互動時,感覺到他們不喜歡受約束,如果講教條式的戒律,可能會引起反感,所以需要用其他方式,來解釋「戒律」是什麼。
有次,我上網查資料,剛好看到一段影片,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朗博士,提到一個概念,叫做 Bounding 就是界線,他對界線的解釋,就是哪一些可以做?哪一些不可以做?
這段影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最有慈悲心的人,也是最有界線的人。」
我們都曾遇過一種情況,「啊!這個人我受不了他了。」遇到這種情形,我們會怎麼做?有些人可能當下,脾氣就爆發出來;有些人就會告訴自己,要學忍辱,忍忍忍,結果悶在心裡,就有好多埋怨卻又不敢講。
布朗博士也說,其實有慈悲心的人,如果感受到心裡不舒服的時候,當下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憐憫心」。就是以慈悲心、同理心為出發點,因為不想讓別人也感受到不舒服,所以就不會去做同樣的事情。
我仔細思考後發現,其實這也是一個戒律精神。它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方式,還有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
我自己培養同理心的方式,就是先把心空掉,再把別人的心,裝到自己心裡;我也寧可多花兩分鐘或五分鐘的時間,聽別人講話,再問他的感受是什麼?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對方在說什麼。
今年六月的四合一營隊,我要帶海外學員上早課,因為他們的程度參差不齊,不知道要怎麼規畫課程,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就去問了當地負責的華人志工,希望加強哪些慈濟理念。是合和互協?六波羅蜜?還是感恩、尊重、愛,或者是戒律?
辛巴威的朱進財師兄就說:「這些都可以教。其實當地志工很窮沒東西吃,如果要來做志工,通常都希望能得到一些東西,就算吃一餐也好。如果沒有東西給他們,很多人就不來了。所以,我就在做活動時候,一定要先愛灑,跟他們講付出無所求的精神!」
蔡岱霖師姊也提到:「莫三比克當地人也很窮,有些志工有工作,有些沒工作。有工作的志工,生活已經算不錯,但他們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他們也非常需要學習戒律。」
那時候我在想,「的確,他們現在是貧窮,但是他們做志工之後,就是在造福,造福之後的未來,一定會有福報。當他們富有的時候,會不會還記得去行善?會不會把心守好?就好像美國是很富有的國家,人民生活很富裕,可是心卻迷失在享受當中,不知不覺就造了很多業。」
上人在晨語裡有講到:「菩薩持戒要時時提高警覺,接受一切的利養,或者是恭敬,常常要有警惕心,貪瞋癡等煩惱全都是迷惑人。」
所以,我們在行善造福的同時,也要持戒。持戒的方式,就是捨棄一切貪瞋癡的念,捨去一切貪名、利養,我們自然會時時輕安自在,安樂行在人間。
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鬥諍堅固,還有很多邪見,但我們是人間的菩薩,我們要的是守戒堅固。
(德澍法師分享)
20180803
聽打:吳碧華
整理:慈泠
攝影:王祝明
- 喜歡11
- 難過0
- 懂了55
- 感動117
- 感恩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