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不就是治病嗎?可是在台中慈濟醫院腸胃內科廖光福主任的口中,「除了當醫師,好像還要做很多事,醫師真的責任滿多的。」

一個退休勞工陳先生,69 歲,一身病:中風、慢性C肝、肝硬化,還有胸椎腰椎骨折。「每次他住院去看他的時候,八成的時間都是躺在床上,為什麼?他覺得起來以後腰椎會痛。他的腳也因為糖尿病循環不好,到處感染。」

這次陳先生因為摔倒了,腳骨折了,住院開刀,開完以後覺得肚子痛,內視鏡一檢查,發現長了腫瘤,最好是手術治療。

但會診外科、麻醉科,評估病人有這麼多病,又這麼嚴重,開刀後恐怕癒合很差,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超過七成,沒人願意動刀,「不是不願意,是因為真的有困難。」廖光福醫師補充。

既然外科不弄,自己的病人自己想辦法!

腸胃內科要怎麼治腫瘤呢?「內科的治療就剩下一個方法,用內視鏡切掉,叫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決定了不開刀治腫瘤,但還有一個大問題,「這個技術要花很多成本,因為健保不給付,這些器械小小的一根,起價就是兩萬塊,要用到那麼多根的時候,醫師為難了,要請他自費,他說家裡沒錢。」

沒錢就算了吧?不,廖光福硬是想辦法,「在參加海外賑災時,新加坡他們手術房開刀的東西,一拆開以後就不能回收了,用一次就丟掉,有些東西沒用到的,我們就把它消毒留起來。我去清點,發現勉強可以配成一副,就這樣,省了很多錢啦!」

於是就用回收的拼裝的器械,把病人的腫瘤,連同周邊很多小顆小顆的都一次拿掉,「切完以後,第二天他就說肚子餓了,我要吃飯。」

病人肚子不用打開,醫生病人都歡喜,覺得「賺到了」。

廖光福舉自己這個例子,意思是說,醫師除了醫療專業,還要幫病人找資源,「要不停的做,這是我們的道場。」


20180524
撰文:邱蘭嵐
記錄:曾美雪
美術:程靜美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