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狹人稠又位於地震帶上,許多建築都老舊,也無法符合現在的耐震規格,偏偏人口老化嚴重,老人老屋怎麼住?怎麼辦?照顧者充當「人肉升降機」!黃張維這麼形容。

那年冬天他揹著比自己重 20 公斤,罹患肺癌末期,因長期化療而水腫的父親,從四樓公寓顫巍巍的走樓梯,帶著孱弱的他去醫院,黃張維記得已經是第 26 次了。在這之前,他念小學四年級時,父親也同樣揹著他,三步併兩步的帶發燒到 39 度的兒子掛急診。「有多少人生病,有家人當『人肉升降機』?又有多少老人生病的人住在老舊公寓裡?這些傷痛的回憶,是我為什麼從事都市更新的初心。」

黃張維畢業於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6年經營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市場,帶領團隊成為臺北市精華地區都更推案最多的建設公司之一。

都更的目的是什麼?黃張維講了三遍,安全、安全、安全。拿台北盆地來說,地下水位比較高,容易土壤液化,一旦發生 6.2 級地震,恐怕有四千三百多棟房子會倒,「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台灣都市發展與更新一向跟著日本走,1923 年東京 7.9 級大地震,因此日本率先全球提出建築物基本法,規定新屋需要五級耐震標準,1978 年宮城外海 7.4 級地震、1995 年阪神大地震一再將防震規格提高,同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小小台灣就有 33 個活動斷層帶,每年一萬五千次地震,其中 214 次有感,黃張維說,台北市發生七級地震,三十年機率是 4%,五十年機率 7%,你覺得住在這種地方安全嗎?

危老公寓處處潛藏危機,包括管線老舊、違建、消防不足,甚至棟距過於狹窄,導致逃生避難動線被阻礙,雲梯車要開進來非常困難。「大家想想看,一棟建築的管線有效時間 20 年就必須汰換更新,假如你住在三四十年的公寓裡,安全嗎?」

其實二十年前政府就開始推動都更,但減免稅賦等獎勵值嚴苛,審議過程又十分冗長,所以牛步至今,黃張維很遺憾,北市目前三十年以上的老舊建物 63 萬戶,占七成,都更推動二十幾年來核定的案件才 472 件、一萬五千戶,算起來一年僅 0.17%都更率,「依照這樣的速度,改建完畢的話大概需要兩百年。」緩不濟急!他勸民眾如果有人買房,仲介說可以都更,「你還不如買樂透好了,中獎機率 3.1%,遠比都更危老改建更多。」

很多人都記得 2012 年北市都更曾發生文林苑事件,帶動一連串社運,其實危老建築改建過程,住民的協調非常困難,2016 年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永春案,不同意戶甚至組織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給建商抹上汙黑之名,進入都更黑暗期,所以怎樣合理化?有心想都更而創業的黃張維說,請大家注意多數決與急迫性!過程中其實有四成住民是有能力搬去電梯住宅,將老屋出租,所以改建對他沒有急迫性,最可憐的是無力搬遷的原始住民。


 

黃張維直指,很多所謂的公平,是建立在自己認為的公平,他二十年都更過程中遇到幾個可敬的住民,包括 15 年前羅斯福路浦城街口一處老舊住屋,包括林伯伯等三十個家庭,當時林伯伯開的雜貨店,就成為黃張維和住戶間的溝通場所,「我們在那裡度過了無數夜晚,有時好言相勸、有時爭得面紅耳赤,在前後 11 年的時間,林大哥講一句,勝過公司講的一百句一千句。前面三年整合、四年審議,到最後四年興建,林大哥每天都到工地巡視。」

住戶最終選擇了相信,花 11 年完成艱難的重建,「完工的兩個月前他發現罹患口腔癌末期,還沒住進新家,林大哥走了,是三十個家庭裡唯一沒和家人鄰居回到新家。他用最後 11 年的生命四千多天的日子,守護照亮三十個家庭!」

凡有這樣像林大哥一樣的,完成大我的精神,整體都更案才會成功。黃張維也提到有位于先生,在重建過程中願意以 95%的期望值,換取鄰居期待 105%的利益,因為他認為 95 已經比 0 無限大好,他就是利他而後利己、共好,讓黃張維相當感佩。

黃張維自詡是個城市農夫,一步一腳印耕耘都更這畝田,說他花這麼多時間和折衝過程能賺錢嗎?其實不容易吧。
 

看更多→【人文講堂】都市更新 - 耕耘城市這一畝田 - 黃張維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