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展開慈善十年,會員善款逐漸增加,但照顧戶數量也快速增多,因而有幾項措施變革,例如過去善款是寄存在第一信用合作社,由許聰敏老居士保管。

  設立劃撥帳號 

直到 1972 年 5 月,正式設立劃撥帳號,另一方面,為了讓照顧戶方便領取每月賑米,而於特約米店購買白米寄放,讓照顧戶持米單就可前往領取。

「以前我們都是一包一包的,大家都要幫他們扛著米回家。現在有經驗了,我們給的都是領米券,拿了這張單子,就可以到米店領米,當初在做的時候,我們慈濟人都那麼親切,那樣用愛擁抱著。」

  臺北據點 

1973 年,慈濟的照顧範圍延伸到北臺灣,這年的 2 月 1 日,委請真華法師協助臺北地區的貧戶訪查及救濟。3 月 2 日,時值農曆 28 日,慧日講堂開始辦理發放,此後成為每月慣例。

慧日講堂不僅是慈濟在臺北的慈善志業代辦處,也是接引北區善心人士重要的地方。臺北第一位慈濟委員靜銘師姊,1971 年經花蓮委員李時介紹,開始定期捐款並募款,1972 年皈依上人後,努力在臺北推展會務,並於慧日講堂結識陳美珠、楊玉雪、胡玉珠,進而帶出北區許多資深的委員,成為慈濟人暱稱的超大、老大、老二、老三師姊。

慧日講堂許多法師長年來對慈濟人非常照顧,印海法師就是其中一位長老。「老法師對委員的照顧,啟發委員們的道心。之後老法師就到美國去了,那時候,美國的慈濟剛剛開始,也好在有老法師在那邊,接引了當地慈濟人,照顧當地慈濟人的道心。」

  義救吳童 
在慈濟草創的十年間,從慈善看到醫療的重要,1972 年義診所設立,雖然解決了一些問題,卻讓證嚴法師發現更多問題,保證金制度便是一例。1973 年 6 月,一個吳姓孩童被蛇咬傷,當時他母親向院方苦苦哀求的景象,令證嚴法師十分心痛,因此日後慈濟醫院啟業,公開宣布不收保證金。

  娜拉經驗 
1973 年 10 月,娜拉颱風重創東臺灣,慈濟首次面對救濟金額最高、受災幅員最廣的急難賑濟,於是慈濟人全數動員,白天整理各地捐來的舊衣,晚間挨家挨戶去勸募,終於在年底募得 62 萬餘元,在玉里、臺東共發放 671 戶。

「如何來幫助這麼廣闊、這麼重創的災情?不做,心不安;要做,能力從哪裡來?水尾有兩位菩薩,陳初妹,還有阿秋,她們為了勸募,經過鐵公路合一的橋,枕木零零落落,下面是滾滾溪水,走不過去,只好跪著爬過去。慈濟人不多,可是花蓮每一條街巷都會你碰到我,我碰到你,這樣的勸募是多麼辛苦啊!」

娜拉風災的賑濟範圍雖大,遠超過以往的經驗,但是仍然承續了過去在大南村與成功街大火時的模式,明確訂定勘災濟助標準,諸如募款、募集物資並整理、造冊、發放、致贈上人慰問信等程序。就在這數年間,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急難救助經驗,讓「直接、重點、尊重」成為日後海內外賑災模式。

娜拉風災帶給上人深刻的思考,認為救世必先救心,而救心則以藥師法門最為直接,於是一改過去的法華佛七,特別於 1974 年 4 月,慈濟八周年之時,為災民舉辦藥師佛七,宣講藥師經。

「在貧窮的地方顧自己都來不及,哪有辦法顧別人呢?沒有善業可以產生,這是惡性的循環。所以救災的同時也希望度化他們,叫做『救度』。緊急的時候,我們要去救他;平常的時候要去度他。多少人世間的禍端都是為了小愛而造成的,所以佛陀要我們覺悟,覺悟了,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人,我們要疼惜,要引導迷茫的眾生,往覺悟的道路走。」

 

● 觀看更多 ↓↓↓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 慈濟的故事(十五) - 清淨大愛無私無畏